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综合性。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性。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课程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5)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位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的行为主体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3.设计思路(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贯彻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在课程总体目标引导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分层导言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性质、地位、作用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意见)总目标阶段目标基础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部分研究(探究)型课程部分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训练学习评价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设想及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内容主题,学习水平,活动建议内容主题,学习水平,活动建议课程说明,内容设计,案例举萃关于落实目标、精选内容、内容组织、重视实践体验过程、加强应用、多样化呈现方式的意见保障措施体现学科特点,结合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设计原则和改革的主要方面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学业评价,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具有学科特点的设备设施,学科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其他需要保障的条件递进,实现课程目标。——在认知领域,分“初步了解”、“知道”两级水平。“初步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形等;“知道”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在技能领域,分“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语言等的引导,进行操作,并逐步能独立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在情意领域,分“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接受或认识”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主要学习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可替代部分基础性内容。——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描述。一、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二、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三、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阶段目标小学阶段目标小学作为技术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的选择工具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二、过程与方法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示对设想或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形成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养成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中该阶段对小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基本的技术素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能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发现需求,确定设计要求,构思方案,并能用文字或图样表达示意图。●初步学会发现和提出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来的设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高中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工具、设备。●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了解技术的多元因素:“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2)过程与方法●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高级思维。●能够依据技术图样,使用工具设备,安排工艺,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能够根据技术要求,通过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联系科学与社会,认识到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关注国内外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为进入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三、课程设置1.学段设置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四、五年级。第二学段:六至九年级。第三学段:十至十二年级。2.课时安排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第一学段:共68课时。第二学段:共170课时。第三学段:共136课时。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一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以30周计。说明: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四、内容与要求1.四至五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基础型课程部分一级主题二级
本文标题:劳技课程标准(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2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