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1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王福堂关键词汉语方言/层次/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内容摘要:本文介绍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底层等现象,提出分析层次构成和判断层次来源的某些方法,并对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的鉴别进行探索。说明:本文用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的国际音标输入法。一在汉语方言中,下列现象可能和层次有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北京话陌韵字“伯”꜁po꜁pai꜁pai不同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的意义有不同词语,如“鼎”、“镬”、“锅”等;相同的语法功能有不同句式,如疑问句中的“VP不VP?”和“可VP?”式;等等。以上各例分别属于语音层次、词汇层次和语法层次。这些层次大多由从异方言(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其他方言)借入的部分和本方言原有的部分叠置而成。本文讨论语音层次。语音层次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有的音类来自异方言,就叫做异源的。比如北京话上引陌韵字“伯”和下列铎韵字:酪lau꜁洛luo꜁络luo꜁lau同是陌韵字,韵母有o、ai两个语音形式;同是铎韵字,韵母有o(uo)、au两个语音形式。陌铎韵字韵母各有两个音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o(uo)是异源层次。汉语方言中,一个字的异读中往往有异源的。这类异读具有不同的风格,并有语音上的对应性,一般称为文白异读。单个字的异读分别称为文读音(或读书音)和白读音(或口语音),如上述北京话铎韵“络”字的luo꜁为文读音(或读书音),lau꜁为白读音。多个字语音上有对应的异读形成异读层次,分别称为文读层和白读层,如上述北京话陌铎韵的o/uo属文读层,ai/au属白读层。异源层次一般是其中的文读层,大多是从外方言借入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异读中都有异源层次。比如北京话“慨”kʰai꜁꜁kʰai两读只是本方言中字音的声调分化,不是另从异方言借入读音的结果。又如“离~开”꜁lili也不是声调的异源层次,而只是同形字“离~开”(力智切)和“离~别”(吕之切)合并的结果。此外,许多语言运用造成的字音变化也不能归为异源层次,比如广州话“纠”꜁tɐu是偏旁“”和“斗”混淆造成的误读,福州话“脚”꜁kʰa是同义词“”这类读音和本字并没有关系。二底层也是一种异源层次。这种层次比较古老,而且在语音系统中往往有特殊的曲折的表现。底层原是地理学名词,指最深处的地质层次,有时会有露头。语言学借用这一名词,用来指历史上已经被替换掉的语言留下来的痕迹(大多体现为音值特点或个别词汇)。比2如浙江庆元话帮端母字声母为ʔbʔd,如“布”ʔbu꜁。帮端母浊化并吸气的这种特殊变化是汉语的历史演变不能解释的。但壮侗语声母塞音中双唇音和舌尖音只有浊音,其他部位只有清音,则是普遍的现象。联系这一地区的社会历史情况来考虑,庆元话双唇和舌尖部位塞音的特殊音值应该是反映了壮侗语的特点。这种音值是早期壮侗语和吴语接触后遗留下的,目前在庆元话中成了体现壮侗语影响的底层。有的方言底层的特殊语音形式已经消失,但通过它对语音系统造成的影响可以推知它早先曾经存在。比如湖南临武土话中古浊声母的音值:婆并甜定球贱浅斜邪丈澄锄崇乘船仇禅꜁pu꜁꜁kʰioutɕʰ꜁꜁tɕʰ꜁sʰaŋ꜁tɕʰyesʰeŋ꜁꜁tɕʰiou从例字中可见,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中并、定母为p、t不送气,其他声母为kʰ、sʰ、tɕʰ等送气。这些送气和不送气的声母在音值上和一般汉语方言中同类的声母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它们送气不送气的分化原则却显得特殊,同样不是汉语的历史演变所能解释的。联系上面庆元话帮端母的表现,可以推知,临武土话古浊声母的这种特殊分化也是壮侗语双唇、舌尖部位吸气的浊塞音影响的结果。与庆元话不同的是,临武土话后来又受到古浊声母清化后一律送气的客赣方言的影响,又有了特殊的演变:本来非吸气的其他声母变为送气清音,双唇、舌尖部位的吸气音变为不送气清音。从发音方法来看,吸气音是不可能演变成送气音的。并定母目前虽然已经不是吸气音,但它没有变为送气音,则是因为曾经是吸气音的缘故。因此,临武土话并定母的不送气也体现了壮侗语声母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的表现比较曲折。三分析层次可以了解异方言的语音特点,因而是一种必要。分析层次主要是对字音的不同语音形式进行分类,确定文读层和白读层。比如把前述北京话陌铎韵字的层次分为文读层的。o(uo)和白读层的ai、au。层次的区分要包括全部字音。不仅有两读的字要区分文白,只有一读的也要如此。比如上述北京话铎韵字“酪”lau꜁一读是白读,“络”luo꜁一读是文读,有的字只有一个读音,但可以认为既是白读又是文读。比如山东荣成话:盘꜁pʰan文꜁pan白伴办pan꜁拔꜁pa荣成话古浊声母清化后p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气。平声字“盘”有文白两读,仄声字“伴办拔”虽然只有一读,但应该认为它们其实也有文白两读,只不过两读相同罢了。所以字音可以有文白两读,即文白异读,也可以只有一个白读或一个文读,看来还可以有文白两读但语音形式相同。有的方言中字音的文白异读不止两个层次。多层异读往往关系复杂,并可能存在文白转化的现象。比如泉州话豪韵字的一部分文读白读:文白ɔo暴桃告高auo抱扫牢好auɔ袍oau草老au、ɔ、o三个韵母每一个都可以出现在文读或白读的场合,这对确定它们的身份造成了困难。仅就上面三组情况来看,文读白读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au只出现在文读场合3o只出现在白读场合,显然au是文读,o是白读。ɔ同时出现在文白场合,则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介于o、au二者之间的现象,即相对于韵母o是文读音,相对于韵母au是白读音。即:它们是最早层次o,次早层次ɔ,最高层次au。不过第四组的情况比较费解,因为他和第二组的情况正好相反,彼此矛盾。这第四组情况的出现,应该是方言中的字音文白层次在长期使用中趋于杂乱的结果,由此造成了语感中文白区分的困难。一般说字音中声韵调层次的配合是有规律的:和文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文读,和白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白读,等等。比如上海话“人”两读中韵母区分文白,声母不区分文白,但也可以看成是声母文白读音的语音形式相同,所以仍然是白读的声母和白读的韵母配合,文读的声母和文读的韵母配合。不过有的方言字音中声母韵母和文白层次的配合并不严格。比如厦门话꜁tsa白꜁ti文ti꜁文三个读音中,声母t是白读,ts是文读,韵母ai是白读,i是文读。但在配合中,“知”的前一个读音是声文韵白,后两个读音是声白韵文,声母韵母之间文白的配合不一致。这几个读音应该不是本方言原有的,而是异方言的音类借入后与本方言的音类配合的结果。比如借入的韵母i和本方言的声母t配合为ti,借入的声母ts和本方言的韵母ai配合为tsai。这是因为本方言声母韵母有多个层次,而层次的区别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杂乱,所以异方言音类和本方言音类的配合在文白层次上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不能认为方言字音中声母是白读的韵母一定也是白读,声母是文读的韵母一定也是文读,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四语音层次有本方言原有的,有由异方言借入的,所以通常说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中可能存在异源或异质的成分。在语音层次中初步分清借自异方言的文读层和本方言原有的白读层以后,还需要了解其中异源层次的来源。异源层次的来源一般可以根据语音形式本身来判断。比如前述上海话“人”꜁ȵiŋ白꜁zəŋ文,可以根据日母字在吴方言口语词中声母为ȵ,在官话中声母大多为z或ʐ,把声母ȵ确定为吴方言本身的层次,归入白读层,把z确定为来自官话的层次,归入文读层。有的方言还可以借助文献材料来判断层次的来源。比如安徽休宁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分送气不送气两类,分化并没有语音条件。以定母字为例:te꜁题提啼≠ʰ꜁啼tɔ꜁弹≠ʰɔ꜁檀坛tiəu꜁投≠ʰiəu꜁头iːɐ꜁填≠ʰiːɐ꜁田tɒo꜁堂棠唐塘≠ʰɒo꜁糖ta꜁腾誊≠ʰa꜁藤tæn꜁铜筒桐童瞳≠ʰæn꜁同各行不等号前后的字在中古韵书中属于同一小韵,原是同音字,而目前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一个历史记载提供了这一声母分化的线索。根据清江永《榕村〈等韵辨疑〉正误》所记,三百年前婺源东郊方言和休宁话的古浊声母都是清化不送气的,西郊的方言直到饶州(今江西省赣方言区)都是清化送气的。清化送气体现了赣方言的特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休宁话一部分古浊声母字清化送气应该是那时以来赣方言影响扩大的结果,属异源层次。有的方言缺乏文献材料来帮助判断层次的来源,则需要借助和邻近方言的比较。比如建瓯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也分送气不送气两类,也没有语音条件可以说明。如下列并(奉)母字“肥”、“瓶”、“皮”和定母(澄母)字“茶”、“铜”、“啼”,每一组第三字的送气声母,可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唐以后中原移民经江西大量进入闽地的记载,判断是由客赣方言借入的。而前两字声母的不送气,似乎都反映了本方言原有的读音。但如果把建瓯话和邻近的建阳话、石陂话相比较,就会发现情况并不那么简单:4肥瓶皮茶铜啼建瓯py꜁꜁paiŋpʰyɛ꜁ta꜁꜁lɔŋʰi꜁建阳꜁py꜁vaiŋ꜁pʰu꜁ta꜁lɔŋhie꜁石陂py꜁꜁beiŋpʰo꜁ta꜁꜁dəŋʰie꜁以上并定母两组古浊字中,建瓯话声母不送气的“肥”、“茶”二字,建阳话石陂话也不送气,“瓶”、“铜”二字,则建阳话声母为浊擦音和边音,石陂话声母为浊塞音。“瓶”、“铜”二字的这种情况,应该是邻近吴方言影响的反映,只是在两个方言中反映程度有所不同。由此推断,建瓯话古浊声母的不送气音来源并不单一,“肥”、“茶”的声母固然为闽方言原有,“瓶”、“铜”的声母却来自吴方言。五如前所述,由异方言借入的音类和本方言原有的音类构成叠置。但方言中还有因本方言演变而构成的音类叠置。这后一种音类叠置首先和“词汇扩散”式的音变有关。比如目前北京话零声母uei韵母阳平字向阴平调的演变,采取一部分字一部分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扩散式音变。如①围为桅②唯惟维违③危微薇巍等字,其中①还没有变化,仍读阳平调,②已经开始变化,读阴平调阳平调两可,③已经完成变化,只读阴平调,不再读阳平调。这种音变将会使所有的uei韵母阳平字都变成阴平字。不过这种音变也有一种可能的结果,即个别还没有变化的字音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再进入变化的行列,最终作为旧音类的残余遗留了下来,和已经变化了的新音类构成叠置。其次,个别字音如果和字形分离,语音上也可能会脱离音类主流的变化而成为残余形式。比如闽方言效摄开口三等韵目前主要的语音形式是齐齿韵,但干燥义的“焦”字在福州话、厦门话中读音为꜁ta,韵母为开口韵a(另“猫”也为a韵母,如福州话꜁ma,厦门话꜁ba。但根据建瓯话该字的读音me꜁,应该认为是一个二等字,不属三等。)《说文》:“焦,火伤也。”原指物因火变质变色。但在“焦”义转为干燥后,꜁ta音就和字形分离开来,人们一般都用同义词“干”作为书写形式。这个不再被认为,于是这个不再被认为是“焦”的字音,꜁ta就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残存形式,和效摄开口三等字主流的齐齿韵语音形式构成叠置。第三,个别字音的特殊变化也有可能生成新的语音形式。比如北京话“谁”꜁ʂuei在上一世纪产生新的读音꜁ʂuei以后,两个韵母也构成了叠置。以上因本方言演变而构成的音类叠置,和因借入异方言而构成的音类叠置,形式上是一样的。这样看来,如果说因异方言音类进入而构成的音类叠置叫做层次,那么因为演变而构成的音类叠置同样也可以叫做层次。由于后者两个语音形式反映的是同源音类的历时差异,可以把它叫做同源层次,和异源层次相对。六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内部的音类一属异质,一属同质。但由于它们在语音形式上可以相同,区分就存在困难。这就需要考虑使用语音的和非语音的多种手段。首先从语音上考虑。同源层次中的新音类是旧音类演变的结果,而演变应该是可以用音理来说明的。这里把语音变化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接的链,那么旧的语音形式总是这个音链的上环,新的语音形式总是这个音链的下环,二者的位置不会倒置。比如北京话“嫩”的两读nuən꜁~nən꜁,nuən꜁是旧的语音形式,其中的介音u由于舌位偏前的声母和韵母的共同影响而失落,
本文标题: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4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