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边城沈从文知识与技能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谭盾的琴里,在罗洗河的棋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凤凰古城宣传语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兴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起来,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像孩儿永远扑进母亲的怀抱。凤凰古城到底有什么让沈从文如此依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师介绍本文作者及其作品1、关于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2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2、关于《边城》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三、自读课文,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四、整体感知1、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参考]主角:翠翠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2、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个节日?写了几次?[参考]端午节三次(三次端午节的赛龙舟)3、每一次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参考]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埋下爱情的种子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引来天宝的爱意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总结: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3边城沈从文第二课时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能让沈从文“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了”的凤凰古城到底是这样,接下来我们一下来看看。一、合作探究思考:凤凰古城到底有什么让沈从文如此依恋?(一)风景美:《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参考]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二)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参考: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参考: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三)人情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4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四节中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明确:(第四章尾巴处)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最后一句,“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第四章: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第六章: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5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明确:第五章,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二、赏析句子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3、第五章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第四章第2段:“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6边城沈从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一脉相承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二、感知情节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2、由两个学生合作(补充)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3、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三、作者及作品情况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7四、文章导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五、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六、课堂活动简析翠翠的形象实例分析文章中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课文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②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
本文标题:边城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5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