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1、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和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2、社会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4、社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5、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6、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1)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2)对经济发展具有8、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9、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10、商品经济产生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根本条件)11、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是在于满足自己不同的消费需要)(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对方的商品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增值资本。)12、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综合,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2)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13、市场体系的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2)经济联系功能;(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5)社会评价功能▲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16、商品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17、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18、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映的就是市场经济)2)计划配置方式(a指令性计划;b指导性计划▲)反映的是计划经济19、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整个经济运行过程。2)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3)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2)价值(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作为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质不同,量无法比较2)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只存在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矛盾统一关系:统一: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矛盾:(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4、商品的价值量概念: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货币的产生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2)流通手段:货币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3)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4)支付手段:解决缺乏现金,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但是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8、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是价值的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格固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价格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大体相等2)商品价格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制约的,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是无限的下跌。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永恒属性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特点有: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经济活动市场机制调节、国家不干预;(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资本输出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4)瓜分师姐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垄断资本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的建立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部门进行多样化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成为主要形式。3、垄断利润的来源:(1)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计。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企业(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组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组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战友之间的慢炖,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8、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
本文标题: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0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