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简答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文学做为活动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四种理论视角):作者(主体)、世界(基础)、作品(中介)、读者(最终完成)关系:对话性结构,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交往结构,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文学本体论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即可,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总体)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知)特殊性: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征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审美因素:无功利,形象,情感意识形态因素:功利,理性,认知-2-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形象: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形象,这里指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理性:情感、情感性(直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情感,指审美感情,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认识、认识性(间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应。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二是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两种形态: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含混: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人回味无穷。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得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文学创造的过程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第一要素):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艺术发现(最早契机):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根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的领悟。(心理特征:)-3-创作动机(关键):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艺术构思的心理现象: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辅佐、制约)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动力)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主导,制约:主导线、方向)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作家没有明显地察觉到但却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心理能力(关系:主从之分,相互补充)构思方式: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途径:浓妆重抹、淡化背景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初步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审美理想、艺术形式)艺术真实(首要标准):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