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2018-2019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检测题(含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6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殉.(xùn)职懒惰.(duò)圩.(yú)堤拈.(niǎn)轻怕重B.契.(qì)约倘.(tǎng)若热忱.(chén)以讹.(é)传讹C.阀.(fá)门狭隘.(yì)罹.(lí)难悲天悯.(mǐn)人D.斟酌.(zhuó)鄙薄.(báo)悍.(hàn)然弄巧成拙.(zhuó)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A.精益.求精(越)精神抖擞..(振作)猝然..长逝(忽然)心甘情愿..(愿意)B.眼花缭.乱(乱)约定俗成.(成为)不足.道(不值得)进退维谷.(山谷)C不假.思索(凭借,通过)如释.重负(放下)奋不顾.身(注意)大相径.庭(小路)D.莫名.其妙(姓名)亲躬.(弯腰)不能自已.(停止,控制住)见异思迁.(迁移)3.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麻木不仁一劳永逸才华出众心有灵犀B.循规蹈矩事得其反疲惫不堪有条不纹C.任重道远题纲挈领哗然取庞问心无愧D.获益非浅面目全非不加粉饰振振有词4.以下是一则通知,标序号的文字在格式或语言运用上不妥当,请你为其改正。(3分)通知全校同学:①定于10月26日在阶梯教室举行科技讲座,②请务必出席。③2005年10月20日5.抗美援朝胜利后,在一次酒宴上,一名外国记者由衷地对彭德怀元帅说:“彭元帅,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彭元帅微微一笑说:“不,我……”他仅仅把那位记者的话略微加以改动,调整了一下顺序,就很好地突出了祖国,反映了自己的谦虚情怀。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请把彭元帅说的话写下来。(2分)6.某列车长曾为冬天乘客不肯随手关门大伤脑筋,于是在每节车厢里贴了一张告示:“为了大家的舒适,请随手关门。”告示贴出后,情况有所改变,但收效不大。列车长灵机一动,将告示中的对象作了改变。改后的告示为:“”从此情况大有改变。你知道列车长的告示是怎样改写的吗?请在横线上写出。(2分)二、阅读(5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7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7.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8.选文中先后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A.伤感愧疚的泪B.伤心悲痛的泪C.离别忧伤的泪D.感激动情的泪9.选文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10.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11.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其作用是。(2分)12.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22分)兰草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千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昏,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比人们愛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提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杏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跬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竞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牌!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艺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供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散。【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西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侯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乘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1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诅咒:与日俱增:14.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救灾时见了兰草)。15.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2分)16.“走近一看,其中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2分)17.请用波浪线画出第④段中能表现顽强拼搏精神的语句。(2分)18.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横线上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4分)第一层:兰草第二层:兰草19.阅读第④段,请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构成排比。(2分)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20.“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21.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15分)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蜡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答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中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消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欢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度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佳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选自《新华日报)2001年12月)22.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3分)23.文中主人公出场时写到了“梅”,又几次写了入夜的“雪”,
本文标题:部编2018-2019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评估检测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4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