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本章目标理解旅游容量的概念及其对旅游管理的意义了解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了解突破旅游容量的几种表现形式掌握不同类型的旅游容量的测定方法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实现途径第八章旅游容量第一节旅游容量的概念和类型一、旅游容量的概念•旅游容量(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概念是从生态学中的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概念引借过来的。•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中的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Lapage在1963年首次提出旅游容量概念。20世纪90年代,旅游容量概念已经比较广泛地被运用到旅游规划、旅游管理领域,并成为旅游学科当中的重要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旅游容量概念逐步具有了概念和技术工具这样的双重身份。旅游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1、旅游容量是一个空间描述范畴,总是对应于某个有限区域上的物理空间才有效,涉及到资源的空间分配问题。2、旅游容量还是一个时间描述范畴,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内涵,涉及资源的代际分配问题。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当代有其普遍意义的发展哲学。4、旅游容量主要地仍是旅游环境容量,但环境的外延包括了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诸方面。5、旅游活动量是一个综合量度,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还包括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互动关系。二、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一)按旅游容量的内容划分,有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和旅游经济容量1、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不导致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前提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一般生态环境系统都有一定的纳污自净能力,即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等化学作用,以及吸收和降解等生物作用来消除污染物。•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代偿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旅游心理容量包括了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是一个不稳定变量,会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出很大差异。3、旅游社会容量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上述范畴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相对稳定性、普适性及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性,就使它们构成了该社会形态中成员用以衡量其他人行为方式适宜性的依据。旅游社会容量是衡量作为旅游互动行为主要方面的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彼此在社会价值观诸方面能够达成谅解的极限值。4、旅游经济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一个区域上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所决定的旅游活动的极限。具体说,在这方面包括五个因素:(1)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即设施容量;(2)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含基础设施)的能力;(3)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求程度及自区域外调入的可能和可行性;(4)区域内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5)如果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要使某些产业萎缩甚至完全终止,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如何;(二)按旅游容量的规范性划分,有旅游期望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旅游期望容量:是旅游相关个人、旅游相关群体或旅游相关社会对旅游活动量的预期。是规范程度较高的容量指标,含有合意容量的意义,近似于旅游最适容量。旅游极限容量:一个预警临界容量指标,指的是对旅游活动量的最大承受能力。一旦突破该容量,则会导致损害发生。(三)按旅游容量的空间尺度划分,有旅游景点容量、旅游景区容量、旅游地容量、旅游区域容量。景点容量是指作为游客活动基本空间单元对于旅游活动量的容纳能力,其与景点间道路容量一样是构成旅游容量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考察单位。(四)按旅游容量的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旅游容量、季节旅游容量和年旅游容量。季节容量可以按照淡旺季分别衡量,或者根据旅游地本身的承载特性分别从不同季节加以衡量。由于旅游活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分别考察这三个建立在时间尺度上的旅游容量指标非常有意义,可以避免某种容量被严重突破的问题。•《旅游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黄山市假日办核定了黄山景区每日最大承载量:晴好天气接待量控制在5万人以内,恶劣天气(雷雨、大风、大雾、冰雹)控制在3.5万人以内,达到最大承载量(5万人)时停止售票或动员已购票游客次日进山;推行旅行团预约制度,未预约门票的团队游客不予接待。•2013年9月20日,四川九寨沟管理局发布公告称,九寨沟景区的最佳承载量为2.3万人次/天,最大承载量为4.1万人次/天。同时规定,“十一”黄金周期间,对旅行社网络订票实行当日最大预订量为1.6万人次的控制。•九寨沟成“死胡同”2013年10月2日,九寨沟景区迎来了进沟高峰。为保障景区运转正常,景区95%的人员深入一线维护秩序,阿坝大九旅集团九寨沟分公司也出动了所有观光车负责对游客进行运送。中午12时许,由于少数游客在正常候车时间内,急于赶车,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导致部分站点观光车辆受阻,无法正常运行。此现象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运营车辆无法循环运转、大量游客无法正常乘车。由于候车或步行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心生怨气,不听劝阻,翻越栈道,走在公路上,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至10月2日19时许,景区共滞留游客4000余人。三、突破旅游容量的几种形式旅游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流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旅游超载:超出极限容量值。旅游污染:是指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的消极外部性表现。在日常旅游管理工作中,往往把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达到其合理容量值时成为饱和,超过合理容量成为超载。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种情况:(1)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2)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3)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践踏后果2.对水体的影响3.噪声4.对设施的影响第二节旅游容量的测定一、旅游容量的测量依据1.基本时空标准: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量相对应的指标,即单位利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用以具体描述旅游地的容量特征。基本空间标准的倒数即是单位旅游空间或设施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称单位空间(旅游场所或旅游环境)容量或单位设施容量。2.表征基本空间标准的指标:在测量旅游资源容量时常用人均占用面积数(平方米/人),在测量设施容量时多用设施比率(设施量/旅游者数),在测量生态容量时用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能吸收和净化的旅游污染量(污染量/环境规模)。3.基本空间标准的获得,大都是长期经验积累或专项研究的结果。合理容量的取得,一般需要对旅游者进行直接调查,经过对旅游者对于同一利用场所的拥挤与否和满意程度的多次调查。然后将此标准用到同类型旅游场所的规划与管理中。一个旅游地所要接纳的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其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4.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环境、游客客源结构不同,以及历史上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同类旅游地在规划和管理中使用的基本空间标准也未必一致。5.各个旅游基本容量的原有含义,都是指对旅游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实际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工作中,需求的则主要是旅游合理容量。二、旅游心理(感知)容量的测定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以旅游地的空间规模除以基本空间标准,即可得到旅游地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和每日开放时间,即可取得旅游心理容量的极限日容量:C=T/T0×A/A0C:极限日容量;T:每日开放时间;T0:人均次利用时间;A:旅游地空间规模;A0:基本空间标准。三、旅游生态容量的测定旅游地生态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出的污染物的数量和类型。非人工处理方法处理旅游污染物的旅游地,其旅游的生态容量测定公式为:式中,Fo为生态容量(日容量),即每日接待游客的最大允许量;Pi为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Si为自然生态环境净化吸收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量/日);Ti为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一般取一天,对于非景区内污染物,可略大于一天,但累积的污染物至迟应在一年内完全净化;n为旅游污染物种类数。niiniiiPTSF110扩展性旅游生态容量:用人工方法处理旅游污染物的旅游地的旅游生态容量,其计算方法如下:式中,F为扩展性生态容量(日容量);Qi为每天人工处理掉的第i种污染物量;其它符号意义同生态容量计算公式。niininiiiiPQTSF111陕西骊山景区在“十一”期间开展垃圾换水活动,5天的时间收回垃圾约20箱,兑换给游客的矿泉水1500多瓶。每瓶矿泉水的成本是0.625元,发出去的水总计937.5元。然而,如果将游客带出景区的20箱垃圾散落在山上每个角落,在过去的5天内需要5名工作人员才能清理干净,人工费每人每天150元计算,总计3750元。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还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山上清理垃圾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四、旅游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式中,Ce为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Cb为住宿床位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为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床位数;m为游人所耗食物的种类数;n为住宿设施的种类数。miimiieEDC11njjbBC1五、旅游地容量的测定旅游地容量是由旅游地内的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设施容量、地域社会容量各个限制指标中任意一个构成瓶颈因子的要素容量所决定。其测定公式如下:式中,T为旅游地容量,Di为第i旅游景区容量;Si为第i旅游景点容量;Ri为第i景区内道路容量;m、n、p分别为景区数、景点数、景区内道路条数;C为非活动区接纳游人量。CRDTpiimii11niiiSD1第三节可持续旅游发展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及其宏观意义StephenW.Boyd在其“旅游、国家公园与可持续性”一文中比较清晰地描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所经历的演变过程(见图表8-3)。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变过程中,有四条基本原则是贯穿始终的。一是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二是强调保护生态过程的重要性;三是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第四点,也是永续发展的核心和立足点,是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所给的表述却能较全面地反映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含义是多层面的,但最核心的一点,是要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概括起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提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宏观意义:1.作为一种新观念,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片面理解,重构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政策导向。2.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提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旅游开发的宏观管理从而保护全球旅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永续性尤其有深远意义。3.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提出,无疑要在技术领域、组织结构方面以及人们的观念上引发一场变革。多年来作为指导我国旅游开发实践的一些理论与政策,正经受者旅游开发实际效应的检验,面临着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念的挑战。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
本文标题:旅游容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5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