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生理学—消化系统xb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述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的功能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六节吸收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F)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吸收废物排出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一节概述消化方式1.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磨碎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性消化:消化液的化学作用→食物中营养成分→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⒈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⒉自律性(节律缓慢不规则)⒊紧张性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是消化管各种活动的基础⒋富有伸展性(胃)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二)电生理特性①静息电位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但也涉及Na+、Cl-、Ca2+的参与,特别是Na+-K+泵的生电作用,对静息电位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特点:较小、不稳定②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由此产生有节律的膜电位变化,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可分为基本电节律和前电位两种形式。基本电节律:持续时间长,不同部位差别较大;特点:频率缓慢、大小不等、节律性慢波电位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是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可能与生电作用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慢波电位作用: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位。产生: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接近阈值时,膜的电压依赖性通道开放,主要依赖Ca2+内流,而产生。特点:①单相峰形电位,时程短、振幅高、常成簇出现,又称快波。②动作电位不受钠通道阻断剂的影响,但可被Ca2+离子通道阻断剂所阻断。③动作电位的复极化与骨骼肌相同,都是通过K+的外流而实现,所不同的是,平滑肌K+的外向电流与Ca2+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因此,锋电位的幅度低,且大小不等。③动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一)消化液成份1.水: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二)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三)消化液的作用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三.胃肠的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系统1.分类2.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1)粘膜下神经丛2)肌间神经丛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内在N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VIP、5-HT、NO、CCK、ATP、GABA等。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肌间N丛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脑—肠肽的概念•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等约20余种。(二)外来神经系统1.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副交感神经1)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3)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2)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N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2.自主N:副交感N: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腹腔神经节+--+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胃肠激素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3.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三)胃肠激素的作用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激素生理作用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胃窦收缩、消化道黏膜生长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胰酶分泌,加强胰泌素引起的HCO3-分泌、抑制胃排空、促进胰外分泌组织生长、小肠平滑肌收缩胰泌素促进胆汁分泌、胰液中的HCO3-分泌,加强胆囊收缩素引起的胰酶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肠抑胃肽引起胰岛素释放,抑制胃酸分泌胃动素引起消化期间的胃肠运动血管活性肠肽抑制胃酸、胃泌素分泌及胃运动,刺激HCO3-、胰酶、胰岛素和肠液分泌P物质刺激肠平滑肌收缩生长抑素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脑啡肽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蛙皮素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神经降压素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降主要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三大胃肠激素三大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胃泌素Gcells迷走N(Ach)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促胰液素S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素(CCK)I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胆囊收缩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G细胞胃泌素胃窦十二指肠I细胞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K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N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S细胞胰泌素小肠上部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刺激释放因素胃泌素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蛋白质分解产物(gastrin)促胃窦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组织胺ACh促胆汁的分泌促胰岛素分泌促消化道粘膜生长胰泌素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迷走神经兴奋(secretin)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加强CCK的作用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抑胃的运动胆囊收缩素促胆囊收缩排胆汁迷走神经兴奋(CCK)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加强胰泌素的作用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抑胃肽促胰岛素分泌脂肪及分解产物(GIP)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糖氨基酸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1.远距分泌:2.旁分泌:3.神经分泌:4.腔内分泌:五、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内循环一部分,占心输出量的1/3,胃肠道是机体最大器官,是一个血库。消化道本身、肝脏、胰脏血液汇入肝门静脉→肝脏血管窦(网状内皮细胞除菌作用)→右心房消化道血流量与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消化期血流量加大,其机理:①消化道黏膜分泌多种血管扩张物质,如CCK、VIP、胃泌素、胰泌素等;②胃肠腺分泌的血管扩张物质—激肽随消化功能的加强而增加③消化期胃肠壁和黏膜的代谢加强,导致氧的浓度下降,引起血流量增加(至少增加50%~100%)。④氧浓度下降可使腺苷增加达4倍,从而提高血流量。复习思考题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2.什么是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有哪些特点?5.试述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刺激分泌因素、作用途径和生理作用。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三.吞咽一、唾液及其作用(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唾液腺分泌唾液无色、无味、中性液水:占99%无机物溶菌酶——杀菌有机物唾液淀粉酶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二)唾液的生理机能①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②溶解食物某些物质,产生味觉和引起各种反射活动。③唾液淀粉酶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食团进入胃还未被胃液浸透前,这些酶仍可继续起作用。④唾液能冲淡、中和或洗去口腔中的饲料残渣和异物,洁净口腔;狗等肉食动物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⑤排泄功能如某些重金属和药物咀嚼味觉嗅觉条件反射睡眠疲劳失水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cAMP分泌增加肌样上皮收缩血管扩张代谢增加NEⅦⅪ-AChM受体β受体交感N(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腺Ca2+释放神经调节,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咀嚼主要是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通过上下牙列以相当大的压力相互接触,将食物切割或磨碎,切碎的食物与唾液相互混合成食团,有利于吞咽。另外,咀嚼运动还可以反射性的引起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三.吞咽(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吞咽反射传入神经:第Ⅴ、Ⅸ对(软腭和咽后壁),第Ⅹ对(会咽和食管)脑神经的传入纤维•中枢:延髓•传出神经:第Ⅴ、Ⅸ、Ⅻ对脑神经(舌、咽、喉)和迷走神经(食道)中•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约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约需6-8s,一般不超过15s。食管内的压力: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上段: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6.67~10.7kPa)。作用:防吸入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0.67~1.33kPa)。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下段: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喷门腺外分泌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粘液泌酸腺壁细胞:HCL内因主细胞:胃蛋白酶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1.5—2.5L/日1.盐酸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结合酸:15~30mmol/L总酸:125~165mmol/L⑶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⑷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抑制和杀死细菌。⑸胃酸分泌机制:是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的,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基本过程CO2CO2代谢碳酸酐酶H2CO3HCO3-+Na++HCO3-NaHCO3Cl-Cl-Cl-+H2OATP毛细血管壁细胞胃腔小管H+K+K+K+H+K+Na+分泌小管⑴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⑵作用:2.胃蛋白酶原⑶特点①始无活性;②最适pH=2.0,pH>6.0则失活;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⑴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⑵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3.粘液和HCO3-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②中和胃酸:HCO3-+H+→H2CO3③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⑶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1
本文标题:生理学—消化系统xb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9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