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培训课件(ppt-37张)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三明市第一医院感染科田建华主要内容术语和定义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术语和定义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3.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术语和定义4.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标准预防基本措施1.洗手: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戴手套:正确、适时戴、脱手套3.防喷溅污染: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适时正确穿、脱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4.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做好清洁与消毒,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定期清洁,保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5.进行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证光线充足,防止锐器意外刺伤或划伤6.正确处理锐器:使用针头勿套上针帽,针头和锐器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使用后的针头立即放入锐器盒统一处理,垃圾一定要分类放置(推治疗车)术语和定义5.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6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7.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8.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术语和定义防护用品9.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纱布口罩: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面部的用品。术语和定义防护用品手套: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或选择其型号。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术语和定义10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11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术语和定义12.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13.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术语和定义14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15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术语和定义16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术语和定义17床单位消毒: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18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二、隔离的管理要求1.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明确、标识清楚。2.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3.隔离的实施原则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4.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5.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6.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7.手卫生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8.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分区)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程度,分为四区低危险区: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普通门诊与病房等。高危险区: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极高危险区:手术室、ICU、器官移植病房等。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呼吸道传染病区和负压病室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患者经呼吸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1.相对独立,2.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两通道3.三区之间有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4.经空气传播的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1.有缓冲间,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2.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排风口应远离送风口,且于床头附近,靠近地面但高于地面10cm。门窗应保持关闭。3.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4.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5.配备室内对讲设备。隔离要求1.三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2.通风良好3.适量的感应水龙头。4.疑似患者单独安置,不同病种患者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不少于1.1米。1.送风应初、中效过滤,排风应高效过滤处理,每h换气6次以上。2.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或用于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3.做好日常保养,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4.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疾病患者,限制患者病室外活动。5.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感染性疾病病区普通病房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患者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隔离建筑布局1.相对独立,远离儿科病房、ICU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2.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在病区的末端,设1间或多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1.分区明确,标识清楚。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2.适量感应水龙头。3.不同病种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m。1.感染性患者与非感染性患者宜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2.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独安置。3.病室床位数单排≤3床;双排≤6床。床间距大于0.8m。门诊各急诊科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门诊急诊科建筑布局1.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入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2.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等。3.感染疾病科门诊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1.单独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2.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3.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1.2m。隔离要求1.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诊宜分开挂号、候诊。2.诊室应通风良好,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速干手消毒剂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1.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采取隔离措施。2.室内应配备感应水龙头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3.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床间距应不小于1.2m。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选用原则1.一般诊疗,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2.手术室\免疫功能低下、体腔穿刺等操作戴外科口罩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戴医用防护口罩。1.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注意事项1.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2.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更换。3.医用防护口罩应密合性检查。1.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2.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防护服选用原则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时。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注意事项1.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2.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3.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1.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2.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3.遇污染随时更换。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帽子防水围裙选用原则1.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清洗医疗器械的时。注意事项1.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2.布制帽子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3.一次性帽子不得复用。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用后清洁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2.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及时更换。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鞋套选用原则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1.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注意事项1.不同的患者之间要更换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3.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1.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2.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及时更换。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原
本文标题: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培训课件(ppt-37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1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