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广东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登记表
1附件1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登记表项目类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所在学校:韶关学院项目负责人:王剑兰项目参与人:(限前5人)黄德群赖永凯刘崇民廖素群刘新奇立项时间:2013年8月28日填表时间:2015年4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11月2一、项目建设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申报书(建设任务书)列出的主要建设任务(分条列举)1.提高公共课大班上课的教学效率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是以合班、大班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人数多且专业较分散,课堂教学难于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2.探究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搭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突出现代教学中教师的合作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开放,达到优秀资源共享的目的。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恰当处理基础训练与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学生获得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4.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以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现阶段已完成任务(分条列举)1.公共课大班上课教学效率提高尽管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仍以合班、大班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人数多且专业较分散,授课者注意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效果较理想。2.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有效开放,优秀资源共享。3.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网络课程的教学,使教师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精讲理论,有较多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操练,让学生实践体验有关原理。4.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显然,教者较轻松愉快,学者较积极主动。尚未完成的建设任务(分条列举)已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3申报材料中所列的建设举措和建设目标(分条列举)1.改革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课程目标。以未来教师教育能力要求为导向,重新设计三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2.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课堂+网络”和教师互补的合作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多,课时有限,实践不足”、“课程之间相互孤立”、“课程教师各自为政”等问题。3.改革课程的评价手段和方式。改变目前公共心理学和公共教育学课程统一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手段,设计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课程的能力。4.扩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弥补大班课堂互动的不足,开展基于网络的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多向交流。5.扩展教师教育类网络课程平台功能。扩展课程平台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支持功能。现阶段已经落实的建设举措和已经实现的目标(分条列举)1.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目标的改革。重新设计了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公共现代教育技术学三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2.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课堂+网络”和教师互补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实践操作被忽略以及授课者的优秀教学资源部共享的问题。3.课程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课程的能力。公共心理学和公共教育学课程由统一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手段,到期末机考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教育研究方法课程采用教师评价(占60%),全班评价(占15%),小组评价(占15%),自评(占10%)的综合评价手段。4.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扩建并不断丰富,增设数门网络课程并建设完善原有的网络课程。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基于网络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多向交流,弥补课堂教学互动尤其是大班课堂教学互动的不足。5.教师教育类网络课程平台功能得以扩展。网络课程平台具有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支持功能。尚未实施的举措和未完成目标(分条列举)已按计划落实建设举措并实现预设的目标4二、项目预期成果达成情况申报材料中所列预期成果(分条列举)1.项目预期成果的形式(1)建设完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2.项目预期成果的推广应用(1)应用于本校传统师范类专业的三门公共课教学,然后推广到其他的课程。(2)推广到这三门公共课之外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育研究方法等。3.项目预期成果的受益面授课者和学习者均可以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长进。公共课教师能共享资源,合作教学;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减少重复的工作,使教学更深入有效。在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现阶段已完成的建设成果(分条列举)1.项目成果的形式(1)建设完善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网络课程,包括之前原有的网络课程共24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撰写和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9篇。出版教材《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法》共3部。2.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1)已应用于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当中。(2)在其他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育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名篇欣赏等课程实施应用。3.项目成果的受益面(1)公共课教师能共享优秀对教学资源,减少重复性的工作。(2)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及其研究活动,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尚未完成的预期成果(分条列举)已按规划完成建设成果5(项目主要成果目录,需提供实证或佐证材料,材料另附)1.建设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网络课程24门。完善原有的10门网络课程,增加建设14门网络课程。序号负责人网络课程名称课程建设批次1赖永凯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韶关学院第一批校级网络课程2刘群多媒体平面设计3刘新奇公共心理学4霍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5徐廷福教育概论6王剑兰教育研究方法7黄德群现代教育技术8张其志心理统计9吴文刚教育心理学韶关学院第二批校级网络课程10陶能祥外国教育史11赖永凯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案例应用韶关学院第三批校级网络课程12霍彤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操作案例应用13吴保艳信息技术教学论14林育曼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15黄德群学习科学与技术16陈莉CAI多媒体课件制作17张成林教育社会学18周玲远程教育应用(课程设计)19谭红秀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学前心理学20霍彤Moodle网络教学课程制作21林育曼数据库原理(网络教育应用课程设计)22张丽娜微格教学23李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24廖素群生理心理学2.课题成员撰写和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出版教材3部,各级研究课题42个,其中主持的课题29个。3.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公共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期末考试由原来的统一闭卷考试到采用开卷计算机考试、闭卷计算机考试。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6三、项目后续建设规划(限500字以内)(可以填写后续建设设想或应用推广计划等)l后续建设设想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证实行全国统考,初中和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内容有传统的三门公共课,还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修养。为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考试通过率,通过整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指标,开发课程学习资源。组成7个相关课程的团队——公共课教育学、公共课心理学、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研究方法。团队负责人组织成员学习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考试形式,结合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目标、内容和要求,确定所负责课程需要开设的学习模块及每个模块需要开设的学习单元和学习内容,进而分配任务,按要求备课和设计相关练习题,按MOOC要求制作课件和录制理论课视频。l应用推广计划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推广到这三门公共课之外的其他的课程,以及非传统师范类专业和成教的公共课教学,基于网络平台面向所有修学这些课程的学生开放。可将本项目研究的研究成果,推介给广东省同类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借鉴。四、项目建设情况自评(限500字以内)(请概括项目建设的主要情况、成果应用和推广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等)l项目建设的主要情况本项目是在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校级项目已于2014年5月通过校内专家的验收。在教育学院领导和全体项目建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项目已如期完成建设工作,实现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整体系统的教学改革目标。主要通过课程目标的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改革来实现。l成果应用和推广情况教学内容改革的应用与推广:编写出版教材3部。撰写发表教研论文9篇。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的应用与推广:教师以课程建设团队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实施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本项目成员主持和参与的网络课程共24门,数量广,受益面大,在本校首屈一指。教学评价改革的应用与推广:公共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期末考试由原来的统一闭卷考试到采用开卷计算机考试、闭卷计算机考试。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l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教改是永恒的话题,教改是系统工程。随着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将继续不断地探究,与时俱进。7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六、项目校内结题专家组意见(需附结题实证材料)校内结题评审专家序号姓名职称/职务所在单位联系方式1焦方太教授/处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138029733292黄秋文教授/处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务处139251991333吴立平教授/处长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189240364884卢晓中教授/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6426251425邓文新教授/院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13602767476专家组意见(200字以内)9
本文标题:广东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登记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1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