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本资料英国民谣起源于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它以自身古朴率真的特色流传于世,同时又受到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影响。英国民谣中的自由主义和人性化对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民谣通常和美国民谣共同拥有传统中相同的精髓,换句话说,它比个人音乐覆盖得更广泛,传统的凯尔特、英国捷格舞和纺车舞成为英国民谣的三大元素。英国民谣也采纳演唱者/词曲作者在当代民谣中的革新,但没有丧失它的英国音乐明显的特点。2概况民谣,即民间歌谣,是种短小的叙事诗,早的可追溯到13世纪,但在15世纪特别兴盛,收集和出版要更迟。早期出版的最著名的民谣集是18世纪下半叶波西主教的集子。关于民谣的起源,争义很多,大致上有集体创作说和个人创作说。中古民谣不同于原始发泄情感的歌谣,是叙说故事的,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一般意见认为可能是平民诗人根据现成材料整理编制,再经若干年的流传以后大致定型,因此民谣的具体创作年代难以确定。民谣有歌咏的性质,有音乐的配和,有的还与民间舞蹈有关(民谣一词ballad即来自法文词baller,意为“跳舞”)。民谣是一些简短的叙事诗,情节单纯、富戏剧性,通常由一串简单的场景或者长故事的片断组成,不作平铺直叙,很少细腻的描写和道德说教。在形式上采用“民谣体”,即四行诗节,二四押韵,一三行各四音步,二四行各三音步,以叠句和重复来增强音乐效果。3背景英国民谣(EnglishBanad),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英格兰民谣和苏格兰民谣。所谓民谣,其实是英国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是英国人民智慧和灵感所酝酿的硕果,更是表达人民真实情感的最佳载体。英国民谣最初并没有固定形式,多半是歌手即兴演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谣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才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形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每四行为一个诗节(stanza),第一行和第三行各有四个音步,第二行和第四行各有三个音步并且押韵,每行诗的格律一般都采用抑扬格(iambic),即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英国民谣还经常采用叠句形式(refrain)来抒发情感和表现主题,通过每段诗节之后叠句的不断重复而获得一种戏剧性的张力,适合音乐伴唱。民谣题材多样,包括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一般来说,英国民谣以讲述故事见长,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戏剧性,由于民谣中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手段,生动形象,令人过耳不忘。英国民谣做为英国诗歌王国中的一多奇葩,散发着平民化的气息和自由的芬芳,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让人们在感官上得到了满足,而诗歌中蕴涵的生活启示和浓烈的自由气息又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升华。英国民谣将是诗歌王国中的自由之神,它的存在带有深深的浪漫色彩。4发展英格兰和苏格兰最早迁入不列颠群岛的是伊比利亚人,大约从公元前3千纪迁入不列颠。构成英格兰民族的第二支系是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陶盆人。构成英格兰民族的第三支系是来自欧洲的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分三批迁入不列颠群岛。第一批迁入的是操戈伊德尔语的戈伊德尔人,第二批迁入的是操布立吞语的布立吞人,布立吞人打败了戈伊德尔人,大部分戈伊德尔人被布立吞人同化,少部分戈伊德尔人被赶到高山林立、溪谷纵横的苏格兰和爱尔兰,迁入苏格兰的戈伊德尔人逐渐形成了盖尔人。第三批凯尔特移民是来自高卢北部的比利及人。凯尔特人的三批移民逐渐融合成了不列颠人。构成英格兰民族的第四支系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统治不列颠3个世纪后,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开始入侵不列颠。入侵英格兰的主要是维京人的一支——丹麦人。9世纪丹麦人占领了英格兰东部,建立丹麦区,1042年丹麦王室绝嗣,1043年,英格兰人迎回了自己的国王“虔诚者爱德华”。爱德华曾经亡命诺曼底,又具有一般的诺曼血统,诺曼人是维京人的一支。1066年,爱德华逝世,诺曼底公爵威廉迅速占领英格兰,剥夺了英格兰贵族的财产,分给诺曼底贵族,至此,构成英格兰的人口基础大致形成。1282年西部山地半岛威尔士归顺英格兰,1535年并入英格兰,1707年历史上长期是独立王国的苏格兰被英格兰吞并,大不列颠全岛由英格兰统治。苏格兰高地,这片自然之地,拥有威士忌、高尔夫、尼斯湖怪兽,还有引以为傲的呢绒格尼裙,但是真正让这些凯尔特人找到灵魂归宿的,是荡漾在群山峡谷间的风笛声,在它凄婉的旋律下,诞生了至今流传不息的艺术——民谣。11~14世纪是英格兰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和鼎盛时期,庄园中的领主和农民在阶级属性上是对立的。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阶级,农民被划分为自由农民和不自由农民,不自由农民主要指农奴和少数家庭奴隶。自由农民在人身上对领主没有依附关系,但在经济上对领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农奴不是当时农村中的大多数居民,在英格兰农奴户被估计最多占农户的五分之三,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领主和农民在极力扩大自己利益范围的同时,受到双方力量的牵制,于是在他们之间更多显示了妥协稳定的一面,这一局面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与思想上的自由,这也正是英国民谣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民谣的复兴——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影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音乐不在被认为是“上帝的恩赐,只能用来歌颂上帝”,而是如卢梭所认为的,音乐应当模仿一种原始的说白歌曲,一种人类自然的语言。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还引起了音乐文化的转移——从教堂、宫廷转移到市民阶层。每个普通人都用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苏格兰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开始于18世纪初,18世纪中叶达到****,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18世纪的苏格兰的文化中心爱丁堡被称为“大不列颠的雅典”,就连休谟也称爱丁堡为“学者的舞台”。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表现在民谣方面,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自由色彩与人文主义特色。19世纪上半叶,也是浪漫主义的初期,浪漫主义看似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相对立,但必须看到的是,启蒙运动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启蒙运动体现出多种倾向,而且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探索新事物,因此,当我们看到崇尚理性的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之际,又出现了反理性的“狂飙运动”时,就不足为怪了,这正与启蒙运动思想是吻合的:允许人-这一自由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5特点传统的英国歌者并不在音乐上做过多的力度或速度变化,他们只是籍由歌词平实地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若有四小段歌词共用一个旋律时,或许有稍微的变化。因为民谣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当这些不同的音符被固定后就又变成旋律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也有这样的东西,就是头尾不变中间变的特性。英国民谣常呈现两种旋律节奏特质;一是短而精简、不短重复的歌曲,这类曲子通常也配合舞蹈。另外则是连绵不断、长线条的歌曲,这类曲子若不是遥远而优美,就是凄苦而优美了。其实英国16世纪的牧歌中,就有长线条的歌曲,如《Weep,Omineeyes》算是代表作吧。莎士比亚认为痛苦是伟大美丽的,而英国音乐就算是悲苦的内容,旋律却也还是优美的。6影响民谣体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复兴,是浪漫主义文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规整精巧而充满宫廷气息的英雄双韵体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平民精神觉醒的反映。在复兴英国民谣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者有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功绩不仅仅在于他用苏格兰方言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还在于他长期对苏格兰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工作,从而使大量濒临失传的民歌得以保存。“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对英国民谣这一诗歌形式也是情有独钟。他的露西组诗是采用民谣体创作的经典之作。而英国民谣又对浪漫主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浪漫主义影响最大的作品是1865年出现的两部英国诗集:英国古诗选和莪相集。《英国古诗选》由托马斯.帕西主教编辑,诗集中主要收集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民谣。《莪相集》是由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菲森收集编辑出版的,莪相是爱尔兰的一位歌吟诗人。这两部诗集出版后,都以内容上的雄伟崇高、忧郁深沉,形式上的古朴率真、自然活泼引起了人们关注,从而开创了英国的“民谣复兴活动”。7类别1、民间传说,多记的是鬼怪神异、林间神仙与人的交往,如《歌手托马斯》。《两只乌鸦》记述了鸟言兽语;《厄舍井的妇人》中,三个淹死了的儿子的鬼魂每晚来看望母亲,鸡叫就消逝,在一个看似迷信的传说里表现出纯朴的母亲深切的丧儿之痛。2、家族悲剧,写的是家族成员间的悲剧,《两姊妹》中姊妹间嫉妒仇杀;《爱德华》中儿子在母亲指使下杀父。3、爱情故事,大多也是悲剧结局。《瓦特斯少年》中痴心的女子,怀着对爱人坚定的爱,接受了近乎残酷的考验,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命运;《美丽的巴巴拉•阿兰》中的青年男女双双殉情。4、历史故事和英雄业绩,如著名的《彻维山追猎》、《俄忒本战役》,描写了英国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5、滑稽歌谣,充满了民间幽默、轻松的乐趣。怕老婆的丈夫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一个农夫的妻里的悍妇恶妻连魔鬼都逊色几分;《起来去闩门》中的懒夫妻宁可受冻不愿起来闩门,约定谁先开言谁去。后来两个绅士进门胡闹逼得丈夫开了口,妻子快活得唱起来:“好人儿,你讲了第一句话,起来去闩门。”最受欢迎的民谣是有关罗宾汉的。罗宾汉聚集一批自耕农,结成林中兄弟,锄强扶弱,劫富济贫。他们仇恨州官,只抢劫骑士和僧侣。罗宾汉的伙伴们有绰号“小约翰”的大个子,有快活的僧人杜克、钟情于罗宾汉的玛利燕。15世纪的罗宾汉英雄事迹小唱曾试图统一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歌谣。15世纪,英国农民生活贫困,1450年爆发了凯德领导下的农民大暴动,抗议重税、劳役政策,反对贵族压迫。罗宾汉的歌谣反映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和生活理想。民谣内容丰富、风格自然,对后来的文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18世纪后半叶兴起了“歌谣复兴”,成为浪漫运动的先驱力量之一也许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整整两个世纪(18和19世纪)英伦缺乏“登堂雅乐”。然而自然流畅的民歌之声却一直流传下来,直到塞西尔·夏普及助手毛德·卡皮利斯成为19世纪末最著名的民歌发掘者。由此,这些源目16世纪中叶的牧歌,以及比牧歌更古老的田园歌曲和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的传统,开始进入艾尔加、霍斯特、沃思.威廉姆斯等英国作曲家的创作视野,英国民歌成为他们手中最自觉和最擅长使用的音乐素材。音乐史家通常给这些民风浓郁的创作者们一个词;叫古典音乐的民族乐派。而夏普也格先前由作曲家帕里和斯坦福组织的英国民歌协会个扩展成了英国民间舞蹈和歌曲协会;从1900到1910年;塞西尔.夏普和沃思·威廉姆斯分别搜集了上千首民歌,—其中有些歌曲甚至包括了大约100种以上的不同版本。这两位卓有成效的民歌搜集者,对各歌曲的发祥地、起源流传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考证,他们试图通过对民歌的搜集整理说明:民歌何物。的确,他们的工作界定了古代民歌与现代民谣的承接关系,界定了纯正民谣的范畴。但随着这些作曲家作曲地位的国际化及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更新,被“纯净”过的民歌也很快变成“艺术歌曲”了。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渐渐远离大众,除了那些不断被演唱不断被改编的名曲,学院方式的英伦民歌研究已停滞下来。英国流行音乐工业的建立是从模仿美国开始的。从三四十年代开始,不断有船员从大洋彼岸走私唱片到英国。这些稀有的唱片尽皆成为后来60年代英国流行文化的启蒙物。一些酒吧、咖啡馆里开始出现美国化的小型乐队,它们为民歌进行伴奏,逐渐取代了此前人们对学院式民歌的期待。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市并接纳的双重促进下,英伦民间音乐极迅速地适应城市需求发展开来,并广泛散布到了各类城市。来自曼彻斯特乡间的艾文·麦考尔是民间出身的第一代著名民歌手。30年代韧,年仅15岁的艾文·麦考尔加入了萨尔福特嘹亮者乐团。麦考尔早年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传统曲目,成为乐团一。系列街头露天演出的重头戏,而他自己的创作曲目《肮脏破旧的小镇》,后来则被都柏林人乐队翻唱。麦考尔的共产主义信仰,令其热衷于各类政治
本文标题:外国民谣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3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