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学习材料我心中的理想美育。
我心中的理想美育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王微曾谈到自然美对于精神超脱和心灵解放的意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荡漾。”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他还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热爱,人是最善于感受大自然之美的鉴赏家。确实如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具有美的含义,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它可以让人们忘掉生活的烦恼,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理想的美育必须走出书本的“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它的温馨,感受他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更饱含深情的说:“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我千百次的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儿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我强烈的呼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全身心去阅读大自然,没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亲近,没有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真正理想的美誉!无论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出生时小草上的一颗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的一缕炊烟,都会让我们油然而生对自然、对宇宙的亲切感和崇高感。四、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普通中小学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训练。不过,我憧憬的艺术美育还不止于此,因为——恕我直言——教孩子会乐器不一定都是美术美育。正如中国音协副主席王立平所说:“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有人说“不可一日无乐”,也有人说就“不可一日无美食”,这些差别也有习惯上的。它的养成与家长、学校、环境都有关,这中间最怕把某种功利化的东西参杂进来。”如果教育者只是对孩子进行某种乐器的技能训练,我认为这不是艺术美育而只是“技艺训练”。什么叫做“艺术美育”?什么叫做“技艺训练”?举例余秋雨招收艺术生的评价,对于画作的流派年代生平知之不多的学生,余秋雨录取了。原因是:他赞赏这位考生有属于自己的对艺术的切实深挚感受。正是我们艺术美育所要教给学生的。孩子们会乐器、会书法、会舞蹈、会画画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我所期待的艺术美育,则是更希望他们在流行文化喧嚣的市道能够走近李白、杜甫、泰戈尔、雨果、莎士比亚、能够亲近徐悲鸿、齐白石、毕加索、雷诺阿、罗丹,能够沉醉于《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多瑙河》《田园交响曲》……六、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突出“示范教育”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最有效的美育,应该是教育者对学生自然而然的美的影响、感染和示范。离开“美”的教师,就谈不上任何真正有效的美育。我心中的理想美育,呼唤着具有人格美、仪表美、精于教育艺术、富有审美情趣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纯正的人格美。容貌的美是天生的、外在的,也是暂时的,唯有纯正的人格才能够使教育者永远美丽。人格美有许多内涵,但对于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我想着重强调要拥有一颗童心——淳朴、真诚、自然、率直的童心。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智慧……但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而美丽也只能靠魅力来滋润。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其仪表决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的仪表也是美育环境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种美育资源。如果教师仪表不得体,都会给教育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朝气蓬勃、整洁朴素、端正大方,应该是教师应有的仪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有艺术特长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如果能够拥有一项艺术特长,则肯定不但有助于他的教育,而且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话:“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很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要有一点儿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面前。”
本文标题:学习材料我心中的理想美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4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