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场地概念广义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狭义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场地是相对于建筑物而存在的,称为室外场地场地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建筑物最主要的部分,核心要素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连接体和纽带作用室外设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绿化景园必要组成部分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影响使用者的视觉印象和心里感受工程系统各种工程设备管线地面的一些工程管线如挡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场地设计概念要点2、工作目的1、工作内容包括除建筑单体建筑设计外的所有设计活动。包括用地选择,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以及交通、绿化和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等。3、工作特征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避免过于重视建筑物的倾向兼具技术与艺术的两重性感性和理性成分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是一切设计的基础。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场地详细设计第一阶段——场地布局设计用地的基本划分: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其他特殊内容的基本布局安排有时包括前期的用地分析选择和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系统的详细设计,绿化种植、景园设施及小品等详细设计,以及工程管线系统的综合布置和场地竖向的详细设计等。即除建筑物单体之外的所有内容的详细设计,而且还包括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平面与竖向上的工程定位。基础资料场地设计之需要全面掌握有关资料,并且需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校核,避免因错误二造成返工。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基础资料地形地貌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交通运输资料给水排水能源供应电信通信安全保护环境及景观施工条件场地设计能源供应:热力:热源、热量、管网、价格煤气:供应量、压力、发热量、网络及价格电力:电源位置、距离、供电量、电源回路、输电线路进入场地设计、分工及计价方式。电信通信电信:确定电话电视、电传、网络各种信号需要量、场地附近设备设施供给可能性“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一般知识场地设计之场地边界及地形地貌气象日照地质水文城市规划对场地要求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地形图场地选择和设计时:一般用1/5000,1/500~1/1000高程青岛平均海平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线:等高线间距与地面坡度成反比。1/500,1/1000地形图上常用1m的等高距等高线定义:地面上高程相等地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状。山谷山谷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雨水必然有两侧山坡流向山谷,集中到山谷线向下流,称集水线山脊山脊顺者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雨水以山脊线为分界线,分水线都是一组闭合曲线高程注记内圈大于外圈者为山头用等高线表示的集中典型地形鞍部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部位。鞍部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方。(3)地貌符号——等高线:①等高线:是将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形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态。②等高线还可以详细分为:首曲线——基本等高线计曲线——加粗等高线,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间曲线——半距等高线;助曲线——1/4等高线。•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地形图上等高距的选择与比例尺、地面坡度有关:地面倾角比例尺备注1:5001:10001:20001:50000°~6°0.5m0.5m1m2m等高距为0.5m时,特征点高程可注为cm,其余均注至dm6°~15°0.5m1m2m5m15°以上1m1m2m5m•等高线平距(D):•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面坡度的缓与陡。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愈大地面坡度愈小;•平距愈小坡度愈大;•平局相等坡度相同。等高线的特性•1、等高性——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2、闭合性——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3、非交性——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4、密陡稀缓性——在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坡度愈平缓。•5、凸脊凹谷性——等高线向低的一侧突出则表示山脊,向高的一侧凹进则表示山谷;•6、正交性——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正交。•7、对称性——高程相同的等高线在山脊线、山谷线的两侧以相同的数目对称出现。(4)高程与坐标①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千锤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或海拔。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水准基面——零高程面。①独立平面直角坐标当测量区域较小(R≤10km)时,大地水准面可近似认为是平面南北向为纵轴(X轴),向北为正;东西向为横轴(Y轴),向东为正•地形图的应用•(1)地形图的识读•(2)地形图的基本应用•(3)地形图在场地设计中的基本应用•地形对场地设计的影响•(1)影响场地的功能布局、平面布置和空间形态•(2)地形是场地设计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3)地面坡度对场地设计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4)地形条件直接影响建筑的布置•(5)地形条件影响场地的气候•2.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日照•(1)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2)日照标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风象•(1)风玫瑰图•(2)污染系数•(3)污染源的下风向原则•(4)风象对场地建筑与道路布置的影响•气温•降水气象2、风象1、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3、其他气象条件风向,风频和风玫瑰图风速风级污染系数局地风气温降水•风象•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某一时期(一月、一年、数年)内,一方向来风的次数占同期观测风象发生总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方位的风向频率。•将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按比例绘制在风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就是风向频率玫瑰图。•线段最长方向的频率最大,称为主导风向,或称盛行风向。••风玫瑰图常用8,16,32方向表示。•为表达不同季节或时间的风向分布情况,分别绘制冬季(12-2月,细实线表示)或夏季(6-8月,虚线表示)的风向玫瑰图。••风速:风速常用米/秒表示,风速的快慢决定了风力的大小,风速越快风力就越大。•将各个方位的平均风速按一定比例绘制在方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即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污染源布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风象•通风与建筑朝向:•建筑应朝向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布置,以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借助当地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来考虑建筑朝向防寒地区要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借助所在地段的地形条件,环境条件和建筑组群布置,局部地区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形成局地风;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止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袭。•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影响建筑朝向的其他因素•道路走向: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南北向建筑比较理想。•优美的风景景观或某些方位林带可遮阴,山峰可阻寒。•山区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建筑朝向要适应等高线的变化(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便于施工)。•注意:布置建筑的朝向时,要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从全局出发,不单纯追求某一朝向而忽视全局的处理。•建筑通风•炎热地区夏季需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潮湿地区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从使室内空气干燥,而寒冷地区则需冬季防风、防寒。•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或热压的作用使空气流动,并获得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其中风压是主要风源。•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以及迎风方位(即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等有关:•当间距相同时,在风向入射角由0۫-60۫依次增大时,各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一般建筑间距越大对通风越有利,但在风向入射角为0时,间距的大小对通风的影响并不显著。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风向入射角对通风的差别甚小。•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使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入射角,有利于保证风路畅通(1)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与子午线成30~60º夹角的方位建设。(保证日照)(2)太阳高度与楼房距离: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要求越大。(3)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应布局在工业企业的上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向。(减轻居民区污染)气候与建筑日照间距•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正面间距。日照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而间距。住宅的日照要求以“日照标准”表述。标准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地质2、地震<100kpa,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1、地基承载力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3、不良地质现象震级10个等级烈度分12度抗震设防,四类建筑,甲乙丙丁冲沟崩塌滑坡断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溶和土洞人工采空区住宅为丙类一般公建为乙类场地分析一定要避免•地质——地震•地震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级,用以表示地震强度的大小。•里氏震级共分十个等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发生后造成对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共分十二度。•地震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下地区,一般不采取防震措施;七度及其以上地区,须依据规范要求进行防震设计;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地震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地地质构造、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地震地区的场地设计:•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适当远离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易燃、易爆部位,并考虑防火、防爆、防止有毒气体扩散等措施,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适当放宽。•道路宜采取柔性路面。•场地内的管道应采取抗震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联接处或穿墙处,既要牢固连接以防滑落掉下,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管道拉断。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性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等水文2、场地排水条件有必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资料进行调研分歧1、水文条件主要指地表水体,如江河湖泊、水库等对建筑场地及工程建设的影响。选作水源、水运交通、改善气候、排水防洪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排水高差变化决定了地表径流方向考虑排水的方向及坡度、排入点位置、高程以及允许排入的水量、水质要求等。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其动态等情况。事先对场地排水方案进行研究并选作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4、场地防洪洪水发生的可能洪水的成因参看《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用地控制密度控制高度控制容量控制绿化控制这些限制来自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规定当地的城市规划要求与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场地建设有关的消防、人防、交通、市政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其他限制。为保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运营效益,场地设计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限制。(1)建设用地边界线即业主(开发商或土地使用者)所取得使用权的土地边界线,具有严谨的法律意义。用地边界线是场地的最外围边界线,它限定了土地使用权的空间界限。当用地边界线范围内有公共设施(如城市道路)用地时,必须首先保证公共设施的使用。因此,地产线并不是对场地可建设使用范围的最终限定。用地控制1、场地界限•(2)道路红线•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一般在城市规划中明确划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道路红线总是成对出现。道路用地包括:绿化带、人
本文标题:场地设计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8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