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梁文慧-师德专题(中职)
师德与育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梁文慧提纲一、什么是师德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的关系三、如何以师德促育人1、什么是师德(一)一般概念——理论(规范)(二)普遍认同——实践(教师)(三)特殊要求——职业(中职教师)(四)心灵感知——自身(心理、良心)(一)一般概念——理论(规范)师德师风包括对政治的关注与理解、对职业的热忱与执着、对同事的团结与合作、对同行的尊重与诚信、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对学术的严谨与勤奋、对自身的自律与勉励等各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12月颁布爱国守法——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敬业爱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人师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敬业爱生)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师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它是教师全面素质的核心。(二)普遍认同——实践(教师)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的语言——对师德的理解和赞美师德是石,敲出教育的星星之火;师德是火,点燃学生希望的灯!师德是朴素而亲切的,因为它根植于教师平凡的职业生活;师德是优美而幸福的,因为它处处影显出教育智慧的魅力。”师德是金,品质纯正、闪光而弥足珍贵;师德是镜,自警自励,严于律己,宽待别人;师德是烛,赤胆忠心,发热发光,照亮代代学子之前程;师德是梯,默默无闻,尽职尽责,让勇攀者踏着肩膀登上峰顶;师德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无数有形之身,养天地之气,育中华栋材;师德永存,她铭刻在每一学生纯朴的心灵里,她播种繁衍在每一个踏实真诚的足迹里。(三)特殊要求——职业(中职教师):更需要三心:爱心、真心、责任心“爱心”——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真心”——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责任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失落感。(四)心灵感知——自身(心理、良心)世上从业有百行,行行有业德,师德乃百德之首。面对需要健康成长成才的青少年一个教师的师德会影响一群人、一辈子师道高于普通的道德。师德——良心师德真正发自心底的师德绝非来自外界的灌输,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岁月里,在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工作中,老师们渐渐用心感悟师德中蕴含的深刻而又普通的道理:为什么要爱学生?如何去关爱学生?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刻地理解并践行师德,恐怕要用几年、十几年乃至我们毕生的精力。只有不断地用心感悟,才能无时无刻不激励自己去把握和体验师德的内涵,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它、坚持不懈地探索并践行它。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好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好教师要做到三好:师德好、学问好、教学好师德是第一位,影响其它两项“人”字以德顶天,以知识和技能立足。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一)、师德是育人的基础——教师面对的是需要成长成才的学生。(二)、师德对于职业教育更为重要——职业学校教师面对学生的特殊性(三)、师德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教师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四)、师德要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一)、师德是育人的基础——教师面对的是需要成长成才的学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同样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师德高尚的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教师的所做所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老师们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无形中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师德:“润物细无声”教育者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谈举止和工作态度等等,对学生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不仅是一个教员,更是学生的导师和灵魂的引路者。教师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学生的信赖,必须要同时拥有大德和大学问。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只有教师展示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师德——良心师德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二)、师德对于职业教育更为重要——职业学校教师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考试分数所带来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失败”的阴影走进职业学校。由此带来许多思想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当前中职生思想特点可用五句话来概括1、自我意识增强但自信自律不足;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普遍叛逆,但叛逆中彰显个性;4、价值观念多元,但理想道德淡化;5、底子薄、基础差,但比较务实,愿意探索和实践。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接受职业教育的这些学生当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时期,是在与中学生相同年龄时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处于心理发展的“狂风暴雨时期”,内心世界极其复杂。作为中职教师对中职教育生源及其特点要有正确认识,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不能片面责怪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能力不强,将教育不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方面。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一些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中职教师需要更多的辛苦、付出、责任和担当!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的忠诚,他们不仅仅把教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以教书育人为崇高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2012安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感动桐城十大人物(道德模范)”桐城中华职业学校原校长——徐智明桐城中华职业学校师生欢迎老校长载誉归来创业1993年,原桐城市教育局局长徐智明、副局长齐瑞林和尹昌庚三位老同志退休后,看到许多学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辍学,三位老人萌生了办一所职校的念头。于是,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是年桐城中华职业学校诞生了。当时,无基地,无设备,无教师,租用桐城电大的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开展短期培训。创业1998年秋季整体租用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校舍,桐城中华职业学校被正式列入桐城市中职招生计划,走上了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62人1999年学校用滚动积累的55万元加上外借的22万元购买了占地5亩仅有一幢楼房的市区太平小学进行办学到2003年,建起了3幢教学、宿舍用房。学校也由1个班发展到14个班,由62人发展到800多人。已有的校舍已大大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又租用离学校约4华里的市同安小学40间教学和生活用房。2004年元月份,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15000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并同时完成了通水、通电、围墙建筑工程。整个工程造价1600余万元。2004年8月6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新校区竣工典礼。中国人物杂志从1993年到1997年他们是分文未拿,连来人招待都是自己掏腰包。1998和1999年他们每月拿100元2000年和2001年每月拿200元从2002年开始每月只拿300元,近两年他们所拿的工资有所提高,但仍远远低于在校教职员工的平均工资。为此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领导和同事们几次建议提高待遇都被他们拒绝了。他们不想要任何回报,并将学校定性为非国有制的公益集体性质的民办教育事业,所有财产属于社会,属于党和政府的教育部门。爱生桐城中华职校不少学生都是农村和边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徐老为了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每年除找市民政局资助一部分贫困学生外,还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对部分学生的学费实行减缓免,三位创始人每人每月还拿出100元资助一名困难学生,直到这些学生走上就业岗位或考取大学为止。徐老本人每个学期都要亲自写请柬,掏腰包,宴请综合评比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勤学苦练、掌握技能。徐智明:“我的困难跟谁讲?我总结自己是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找苦吃,自作自受。”有一次,市里领导在听他说了这“四自”后,加了一句,“自我陶醉”。记者采访:说他是40岁的思维。30岁的干劲“德高望重”,“善能增寿”。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三)、师德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教师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十七大报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求:要立德树人德与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双提高: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两个素质: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教师这个层面:师德与立德关系非常密切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鲜明亮点,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系统具体的表述。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明确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国民教育要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师德与立德:理想信念坚定者、道德规范的践行者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很好的统一起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地表述出来,把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个人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国梦想与学生个人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达到我们应有的教育目的。责任大:全面小康重要的人力资源“90后”学生,到2020年,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到2050年,目前在校或毕业的“90后”学生,将成为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生长在一个观念多元和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这一时代,不仅激发、培植、养育了他们成才的潜能和优势,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了他们成长的惰性和浮躁。要提升“90后”人才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为社会生活增添活力,为经济活动增添动力。二、如何认识“师德”与“育人”关系(四)、师德要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坚持以德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从发展性的视角来看,中职生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一大特点在于:三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踏入现实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这个“特定目标”的导引下,中职生在读职业学校的三年中需要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从学生变为“职业人”。大学学习——职业教育;面对的是群体和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大学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职业教育解决“
本文标题:梁文慧-师德专题(中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0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