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捕捉生成资源张扬学生个性石牌小学方正国教学案例小蝌蚪找妈妈
捕捉生成资源,张扬学生个性石牌小学方正国教学案例:《小蝌蚪找妈妈》。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生:想。师(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生:愿意。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师:(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师:这是谁呀?(贴小蝌蚪图片)生:小蝌蚪。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生:快活地游来游去。师:快活是什么意思?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正当我按照预设准备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旅程,这是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右手,嘴里喊着:“老师,老师,我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这里有问题,小蝌蚪没有妈妈怎么还很快活呀?”其他同学也附和说:“对呀,怎么会这样?”这个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不是我这堂课的重点。停下来吧,会影响课时计划的完成。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这多么精彩的生成资源,多么有意义的问题啊?我放下原有的计划,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生1:这里没有问题,小蝌蚪快活怎么啦?他觉得快活就快活。我没有妈妈,可我就很快活。难道没有妈妈的人,就不许快活啊?(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首先站起来反驳。)生2:不对,没有妈妈,我就快活不起来。有一次,妈妈出门,只有三天,我就老想她,连觉也睡不好。生3:这里有问题,书上肯定写错了。生4:这里没有问题……这样班上同学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生5:我觉得是,小蝌蚪原来不清楚自己应该有妈妈,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失落感,所以很快活。它是看见鸭妈妈带着小鸭到池塘来游水。小鸭子们跟在妈妈后面,嘎嘎嘎叫着。小蝌蚪看见了,才想起了自己的妈妈。生6:小蝌蚪的妈妈也太不爱自己的孩子了,把那么小的小蝌蚪丢在一边,也不告诉孩子们,他在哪里。孩子们越争离题越越远了,眼看快要下课了。我只好说:“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种写法,叫拟人句,也就是把动物当人来写。让他会说人话,有人的感情。这里的快活应该是作者的感受。他看到小蝌蚪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觉很快活。你们还在哪儿见到过像这样把动物或植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吗?接下来孩子们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了很多这样的句子。“花儿向我们点头。”“太阳公公笑眯眯的起床了。”…….反思: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灵性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学生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一,知识多少有别,个性也有差异,所以课堂上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种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课堂,是真实的、多维的、开放的、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尊重独特感受,放飞学生心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设,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在案例中,学生对小蝌蚪没有妈妈怎么还很快活呀?这一问题畅所欲言,都是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如果当时无视课堂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让学生不断的对话,将课堂教学严格地按照预设的计划推进,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如果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那必将抹杀孩子的阅读个性。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放飞学生的心灵。在阅读过程中,多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二、捕捉生成资源,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那些“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面对“不确定性”,教师是扮演决策者,还是执行者?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发现并正确地点拨、引导,生成并把握宝贵的教学资源,使那些有着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准备与需求的学生获得满足。在本案例中,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结合生活中或当时某种现象或事物而对文本的理解产生了独特的体验,突发其想,想出了“小蝌蚪没有妈妈怎么还很快活呀?”,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对话,这出乎教师的预设之外,但这时教师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把握住教学的契机,扭转被动的局面,让学生认识了把物当人写的写法,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有预设与生成的综合过程。学生认识的“不同”这是课程生成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的显现,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应该不乏有价值的成份。“小蝌蚪没有妈妈怎么还很快活呀?”这个问题似乎偏离了课文的主题,其实这也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应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案,唯预设,压抑学生的个性,那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心灵感悟的对话之中。因此,我们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生制宜,在教学中要捕捉随机生成的资源,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他们创造一次次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本文标题:捕捉生成资源张扬学生个性石牌小学方正国教学案例小蝌蚪找妈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1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