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9年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语文
第三单元第14课名师课堂·一点通课堂小结·建通史重点诠释考点全解创新演练·大冲关新知预习·巧设计[自读教材·填要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苏维埃政府提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2)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经济形式。国内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社会主义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2)普遍实行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4)强制劳动,实行“”的原则。国家国有化集中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的限度,后来引发了政治危机。军事斗争战时需要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的生产。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经济农民所有企业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粮食税经济命脉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意义: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列宁对在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小农国民经济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集体化2.主要特征(1)实行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4)主要以管理经济。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行政手段3.评价(1)积极: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②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工业化(2)消极:①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消费品生产,提高缓慢。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地执行,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计划指令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有使资本主义政策得到发展、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有人认为,只要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资本主义就可以受到控制,苏俄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合作探究·提认知]提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苏俄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新经济政策没有使资本主义政策得到发展并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而是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扩大。[串点成面·握全局]政策异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政策异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政策异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判断问题的能力。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答案:D二、全面认识斯大林体制1.含义该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后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形成的原因(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政治因素:苏俄建立后阶级斗争激烈,急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3)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威胁等。(4)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5)个人因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上的失误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3.主要表现(1)政治上: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干部的委任制和终身制;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2)经济上: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过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片面发展重工业。(3)思想文化上:高度统一;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4.经验教训(1)经验:①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2)教训:①经济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必须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④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特性解析: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让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材料正反映了这种情况。故选C。答案:C[典题例析][例1](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良,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答案]D[题组冲关]1.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征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故选C。答案:C2.对于苏俄农民来说,“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发生“阳光灿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俄农民无偿获得土地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推行新经济政策D.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解析: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得不到太多的劳动成果,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是在1925年以后。答案:C[典题例析][例2](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根据“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该学者既看到了这种制度不足的一面,又肯定该制度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正确。[答案]C[题组冲关]3.“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答案:B4.1935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罗曼·罗兰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A关键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发展图说历史主旨句归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苏俄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出战时需要限度后,激化了社会矛盾。(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使苏维埃政权得到支持和巩固。(3)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发展图说历史主旨句归纳(1)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会议决定公开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2)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英法两国控制了国联,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3)1922年美国主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华盛顿体系。关键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发展图说历史主旨句归纳(1)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其代表作品有《海燕》《母亲》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2)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
本文标题:2019年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2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