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特色小镇产业2B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简
032018年第03期政策研究(本栏目由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协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发展。各地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明确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路径甚至具体对象。但由于我国现有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其产业结构、资金来源、人才引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在理论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创新探索。一、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一)特色小镇的内涵对特色小镇的内涵以及新时期应当建设成为什么样的特色小镇,理论界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产业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产物,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也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更不是简单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二是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是“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是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三是认为特色小镇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独立,是有效配置和整合该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现代信息资源和政策支撑,需因地制宜、因镇施策地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并带动相应产业发展的区域平台。现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已经不再局限于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也非“大拼盘”,而是以该地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培育和打造独具产业特色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生态系统。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空间的连接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摘要:在《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下,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各地探索实践成效显著。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而出台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平台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四川省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及金融支持现状的深入分析,认为以“产业+金融”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有利于加快推动以特色产业为引擎和核心、以金融支持为动力和后劲、依靠产业与创新“两轮驱动”的特色小镇建设,并从坚持原则、厘清思路、落实举措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金融特色产业产业集聚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产业金融产业资源配置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谭荣华杜坤伦研究项目: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四川省投资协会、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四川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系统性融资规划”联合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谭荣华(1991-),女,湖北恩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杜坤伦(1969-),男,四川武胜人,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350-2018(03)-0012-08(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特色小镇“产业+金融”发展模式研究※042018年第03期政策研究要抓手,是实现特色产业聚集、创新升级以及推进“产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二)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新时期的特色小镇,应当具备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基本特征。产业“特而强”:要求小城镇自身立足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持产业的经济开放性和较高的生产效率,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发展新平台。功能“聚而合”:要求完善小城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向广大农村地区覆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之间协调发展,使特色小镇留得住人才,避免“同质竞争”“特色一日游”等现象。形态“小而美”:要求特色小镇全面体现“特色”开放空间,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绿化景观乃至整体生态环境等空间要素上充分体现地域元素和区域特色。要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做好特色小镇形象设计,确定小镇特有风格,打造“高颜值”小镇,并注重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要避免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过度开发房地产、因建设工业园区与城市连片而失去小城镇完整形态,要让小镇“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机制“新而活”:需要在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释放美丽特色小镇的内生动力,关键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如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创新特色小镇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发起建立分区域、分产业的建设基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宽融资渠道。(三)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发展模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综合实验区”。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在本质和目标上具有趋同性:都要求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化的内源化发展;都要求破除城乡二元化发展结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均衡发展。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产、城、人”融合的完全开放型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二、四川省“产业+金融”发展模式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打破传统资源分割现状,重新配置产业资源,推动特色产业聚集、孵化与加速发展。四川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立足现状及困境,探索“产业+金融”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结合,形成产业和创新“双轮驱动”新动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深化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阶梯分布的特色小镇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镇施策,建立科学的发展思路。只有结合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基础,构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并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才能形成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定,四川省综合当地城镇建设实践主要采用了以下针对性产业培育模式:1.培育以旅游休闲产业为载体的旅游休闲小镇,以“旅”兴镇。依托历史文化名镇、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将传统的巴蜀文化基因融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打造四川风格的旅游休闲小镇。如依托芭石铁路和嘉阳小火车的犍为县芭沟镇、有“蜀之门户”“蜀北屏障、两川咽喉”美誉的剑阁县剑门关镇。2.培育以工业主导且乡镇企业聚集的加工制造小镇,以“工”兴镇。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园区以及传统优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制造等条件,支持乡镇企业发挥更大作用。以工业为主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古蔺县二郎镇建立的结合加工制造和旅游服务的郎酒生产基地,依托郎酒品牌,将郎酒酿造及其附属产业、观光体验作为主导产业,提高了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3.培育“一村一品”“宜农宜游”的现代农业小镇,以“农”兴镇。充分利用四川田园景观优美、乡土风情浓厚等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并延伸产业链。如扩大武胜县竹丝画帘创意农业的影响力,形成创意农业特色小镇;积极培育飞龙镇宝塔村的“开心农场”,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镇。4.培育以区位优势和需求为导向的商贸物流小镇,以“商”兴镇。主要依托当地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常住人口较多以及物流需求旺盛等优势条件,加快建立物资集散中心、邮电通信中心、商业街区改建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快递下乡”。如剑阁县元山镇作为一座工贸型区域中心城镇,是剑阁县西南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其通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了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5.培育以巴蜀文化底蕴和创意设计为基础的文化创意小镇,以“文”兴镇。依托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浓厚的巴蜀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民风民俗、艺术创作、饮食养生、文化体验等为重点,加强创意设计,培育和保护文化品牌,提供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宣汉县樊哙镇围绕汉文化、巴文化打造关庙街、山螺街汉文化特色老街,改造整治柏岩街、樊侯路,建设樊哙文化广场。052018年第03期政策研究6.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学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教育小镇,以“科教”兴镇。依托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加快科技孵化、技术研发、职业教育、学术交流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双创”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如绵竹市九龙镇结合当地科技和教育优势建立滑翔伞运动基地、国家滑翔伞人才培育基地、航空运动科技园以及白水河山地运动基地,产业鲜明、充满活力。(二)金融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发展随着特色小镇建设进入热潮,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民营资本等开始关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或者由企业包办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政银合作、政企合作,加强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的协同互动,通过打通金融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市场化运作、资本化运营十分必要。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金融作用不可小觑,回归金融本源,向实体经济输送血液,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和嵌入各类金融产品,可以大幅度提升小镇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特色小镇金融支持方面,中央与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规定(见表1)。强调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将其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明确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政府及金融机构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不断深化与社会资本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并对带头实施“千镇千企工程”的企业给予重点帮扶和优先支持,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四川在推进地方金融改革、重点金融机构改革、“两权”抵押试点以及金融大力支持扶贫攻坚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四川省以增资扩股、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推动城商行改革发展;按照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总体要求,推进城区农信社整合组建农商行;且先后协调、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新设和批筹,地方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二是有序推进重点金融机构改革。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川分支机构积极落实开发性、改革性金融方案,在支持四川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和特色小镇建设等重大项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试点。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协调联动,组建多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建立抵押资产评估工作机制和抵押资产收储处置机制;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不断提高农村资产产权抵押范围。截至2016年末,四川省累计发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23.88亿元,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21.13亿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2.45亿元;累计发放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7.6亿元。四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效果显著。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创新组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截至2016年末,四川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1.7亿元,同比增长108.8%;精准对接易地扶贫搬迁户资金需求,加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衔接投放,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94.39亿元,支持7.3万户、25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精准对接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金融服务需求,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着力推进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支付环境建设,不断深化贫困地区融资对接。在纳入《四川省
本文标题:特色小镇产业2B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6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