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原型与替身
《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问答厦门大学会计系汪一凡一、盈利不是代表公司赚钱了吗,为什么还要搞个《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这是个让当代会计人很难堪,不少人羞于向世人承认的超级历史误会:净利润确实不能代表公司赚钱了!近百年前,在“全盘西化”的大环境中,中国会计界放弃自己“现金导向”的正确传统,从西方引进“应计制”,便走上了用“净利润”来自欺欺人的漫长历程。“净利润”是个“什么也不是”的概念,既不反映收到的现金,也不反映支付的现金,却被人们误以为代表“赚钱”。“假作真时真亦假”,《皇帝的新衣(会计版)》从此悄然拉开帷幕。现在已经真相大白,真正的“赚钱”其实是:公司经过某个特定期间的生产经营,刨除外部来源(股东投资和债权人贷款)引起的现金变化后,手中多出来的现金。也就是说,“内生性”的现金增量才是自己赚出来的钱!二、怎么计算公司赚了多少钱?这完全可以从财务报表中计算得到。在现金流量表主表上有四大板块,构成公司的全部现金流,即: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把公司看作是一个“现金池”,刨除“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其余的三大板块之和,就是公司自己在本期赚到的钱,我们称之为“溢余现金”。为了具备和净利润在口径上的可比性,还要计算付过债权人利息后,专属于股东的那部分“净溢余现金”。就一般企业而言,“财务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损益、手续费、现金折扣等,上文“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就是这儿的“汇兑损益”,既然已经包括在“财务费用”中,可以不重复计列;另外还要用“应付利息”的年度变化额(年末余额-年初余额)来对“财务费用”进行调整,以便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综合这样的分析,便有:净溢余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财务费用–应付利息(年末余额–年初余额)]这样得到的就是专属于股东的“净溢余现金”,俗称“净赚钱”。它说明公司是不是为股东赚到钱了,可作为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核心指标。三、怎样看待投资与赚钱的关系?股市上有个糊涂观念:正在大把烧钱投资的公司才是高速成长的公司。人类常识告诉我们,考察公司业绩的指标只能是“赚了多少钱”,而不是“作了多少投资”,因为这些投资的最终目标还是“赚钱”:无论怎么折腾,最后都要交代“赚钱了没有”,赚钱才是硬道理!任何投资在没有变现以前,总是存在风险的。就象“一个鸡蛋的家当”故事,听起来很美,但致富的前提是: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蛋还是鸡都能很顺当地相互转化,没有“鸡飞蛋打”的现象发生,一直到现金“落袋为安”。考察公司是否赚钱,要和一定的期间相联系。对于已经进入正常运营的公司,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考察周期就是适当的。我们当然愿意相信公司的投资将来会赚出钱来。但无论如何,如果公司在过去的1年中确实没有赚出钱来,公司在过去的2年中确实没有赚出钱来公司在过去的3年中确实没有赚出钱来…公司在过去的N年中确实没有赚出钱来这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这些公司在这段期间是没有资格被称颂的。而且不赚钱的周期越长,人们就越有理由怀疑该公司是个现金黑洞,这就需要公司管理层想方设法来“自证清白”。可是,除了让传说中已经赚钱的资产实实在在地生出钱来以外,这个证明的难度太大了,因为把现金花出去,是人人都会做的;把现金真正赚进来,就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本事了!以下的两个等式,您怎么让人相信自已就偏偏是属于第一个等式,而不是第二个等式?!1、公司正在大把花钱=公司正在快速扩张2、公司正在大把花钱=公司是个现金黑洞四、为什么说净利润是个误国误民的业绩指标?百年梦醒时分,我们恍然大悟,过去满怀虔诚地从西方“取经”,取到的却是学术垃圾。《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用数据告诫人们:赚钱才是硬道理,净利润严重误导市场资源配置,是个误国误民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在深沪两市主板上市的一般企业,2010年度“每股收益”最高的20家公司中,有11家的“每股净赚钱”是负数:为了熨平波动,我们从更长的时期来考察,对2007~2010年都有年报的1440家公司,作4年的数据汇总,并按净利润合计数排行,结果是前20家公司中,有13家的净溢余现金(净赚钱)为负数:五、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是多年不分红的“铁公鸡”?以上这两张表很清楚地揭开了谜底:以公司作为整体看待,它们在特定期间里根本没有赚出钱来,除非用股东自己投资的钱来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或者用银行贷款来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前一种做法疑似“庞氏骗局”,后一种做法则是绑架了银行!六、四年数据汇总排行榜中的“类型”是什么意思?“净溢余现金”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金流量表主表,根据会计准则要求,现金流量表主表是需要经过附表数据验证的。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主表编制的准确性还不高,没有经过我提出的“汪张等式验证”。我们只能假设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主表还是可信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展现“每股净赚钱”作为全新业绩指标的作用。有时还只能以净利润作为参照系,对“每股净赚钱”数值作一定的判断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六类。(一)赚钱能力标准型符合“1.5倍净利润≤净溢余现金.净利润”,且“净利润0”的条件,也就是净溢余现金的数值大于净利润,但低于净利润的1.5倍,且净利润大于零的,称之为“赚钱能力标准型”的公司。从理论上分析,在计算净利润时,要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有时还要扣除“资产减值损失”,而计算净溢余现金则无须考虑这些扣除项。由于这一差异,“每股净赚钱”会比“基本每股收益”数值更大。当然,这个“更大”不可能是无止境的,综合考虑同期内应收款项回收等因素,我们试着以净利润的1.5倍作为“每股净赚钱”的上限。一旦超过这个上限,就大得似乎没道理了,需要另作具体分析。(二)赚钱能力过火型在给出了“1.5倍的净利润”的粗略分界线之后,确实有些上市公司的“净溢余现金”超过了这一上限。所以,符合“净溢余现金1.5倍净利润”,且“净利润0”条件的公司,姑且称为“赚钱能力过火型”。所谓“过火”,并不是此类公司真的很赚钱,而是说,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判断,高达净利润1.5倍以上的净溢余现金,几近不可能,这数据“虚得过火”了,人们有理由怀疑,需要具体分析,加以甄别,然后归入其他类别中去。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大致有:1、同期内有大额的上期应收款项收回;2、同期内因某些原因,作了大幅度调低净利润的账务处理;3、同期内因某些原因,将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当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4、公司在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未能完全清除内部关联交易的影响,所以现金流因无效的“内循环”而大幅虚增,据此算出来的“净溢余现金”也大幅虚增。(三)赚钱能力偏弱型符合“净利润≥净溢余现金0”条件,也就是净溢余现金和净利润都是正数,但是后者大于等于前者的公司,作者称之为“赚钱能力偏弱”的公司。它表明,公司在本期是赚到了钱,但是没有“净利润”描绘的那么好,与“赚钱能力标准型”公司相比,其实际赚钱能力是偏弱的。对于此类公司,“净利润”起到了“浮夸”的作用,让人们以为公司的业绩比其实际赚钱能力更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1、本期现金投入超过了生产经营的正常需求,例如囤积存货、增购固定资产等;2、本期应收款项催收工作做得不理想,期末余额大幅增加;3、存在有意做大净利润的现象,例如使“收入与应收账款同步增长”,或利用“公允价值损益”等能做大净利润的手段,而“净溢余现金”不可能因这些手段而“做大”;(四)溢正盈负型符合“净溢余现金0”,但“净利润0”条件,也就是“净溢余现金”是正数,“净利润”却是负数的公司,我们称之为“溢正盈负型”。此类公司的数据特别难以理解,需要提交报表的上市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来作出解释。可以注意到的是,归入此类的上市公司中,ST的特别密集,大概是进一步分析的重要切入线索。(五)溢负盈正型符合“净溢余现金0”,但“净利润0”条件,也就是“净利润”是正数,“净溢余现金”却是负数的公司,我们称之为“溢负盈正型”。它表明,尽管从传统业绩指标净利润的角度很好看,公司在本期不但没有为股东赚出钱来,现金反而更少了。(六)溢盈双负型符合符合“净溢余现金0”,且“净利润0”条件,也就是“净溢余现金”和“净利润”都是负数的公司,我们称之为“溢盈双负型”。一般地说,归入此类的,有可能是“现金黑洞”公司了。《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引入了全新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但也不是绝对的,所以还需要根据它提供的线索,启动对个股的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挖掘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更多的问题请参见汪一凡著《原来会计可以这么用》(恍然大悟会计丛书之二,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11月)。附件是《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不断点击“每股收益”、“每股净赚钱”等栏目标题,会自动进行升(降)排序,在左上角输入股票代码或股票名称可以查到你关心的个股。
本文标题:上市公司赚钱排行榜——原型与替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