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期末考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期末考试教师:付成双老师名词解释(10*4):洛迦诺公约;拉特兰协定;三环外交;尼克松主义简答(15*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冷战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论述(30*1):论述福利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并阐述其意义和影响参考范围1.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是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结果英国损失14艘,德国损失11艘,但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2倍。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制海权。英国大舰队继续控制北海水面,德国公海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2.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苏俄十月革命后为退出一战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内容是苏俄退出一战,但须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解除托洛茨基的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德国战败后被苏俄政府迅速废除。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矛盾,为新生苏俄政府巩固政权赢得了时间,列宁的个人声望也因此达到顶峰。3.共产国际(第三国际):1919年列宁创建的各国共产党国际联合组织,亦称第三国际,总部在莫斯科。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领导人,有权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各国共产党作为其支部直接接受其领导。1943年5月为反法西斯战争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宣布解散。4.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20年正式成立,总部在瑞士日内瓦。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总统威尔逊虽是倡导者,但美国却因国会未批准而未加入。英法为主导,后沦为其维护凡尔赛体系和自身权益的工具而未能实现维护世界和平、处理国际争端的初衷,二战的爆发显示了国联不折不扣的摆设作用,国联因而衰落,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5.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德国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2月成立,首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因赋予总统的权力过大,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存在,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6.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公约。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诺公约》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被希特勒废除。7.小协约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法国支持下组成的政治联盟,目的是维持一战后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格局。由捷、罗、南三国通过《捷南同盟条约》、《捷罗条约》、《南罗条约》而逐步成立。后法国与三国先后签订政治、军事协议,确立了对小协约国的领导地位。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绥靖政策而逐步解体,《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彻底瓦解。8.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道威斯计划”。该计划试图恢复德国经济来保证其偿付赔款,其执行对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起了重大作用。1928年德国声称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被“杨格计划”取代。9.拉特兰协定:192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同梵蒂冈教皇签订的协议,是墨索里尼利用天主教巩固其集团统治的重要举措。内容: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罗马教廷绝对所有,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同意赔偿意大利统一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同意在中等学校推广宗教教育。梵蒂冈教皇承认意大利王国,同意意大利实行政教分离,允诺意大利主教在就任教职前向意大利国家元首宣誓效忠。该协定至今有效。10.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旨在以和平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1920年底国大党领袖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1921-1922年,甘地领导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2月停止;1930-1934年,甘地以“食盐长征”为开端,开始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的《甘地—欧文协定》标志其结束。两次运动都因超出非暴力界限而被甘地终止,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11.绥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苏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英法美苏各怀鬼胎,都企图利用法西斯来压制对手,却反被法西斯所利用。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更加具体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二战的爆发和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绥靖政策的结果,政策推行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尤不可惜,二战对全人类文明的破坏更是血淋淋的教训。12.珊瑚海战役:1942年日、美军队在澳大利亚东北的珊瑚海进行的海战。是海战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舰载机攻击对方船只的海战,双方水面舰队始终处于目视距离和舰炮射程之外,显示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此战双方损失大致相当,但美军挫败了日军占领莫尔兹比港的战略目标,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首次击退日军大规模进攻的胜利。13.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建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其确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和固定的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也使美国拥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特权地位,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助力。14.尼克松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对外关系的对外新方针。因1969年7月在关岛提出而又称关岛主义。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为支柱,实质是视苏联为头号敌人、中国为“潜在的危险”,改善对华关系以牵制苏联,谋求从越南、柬埔寨和老挝脱身,稳定国内,集中力量与苏联争夺欧洲和中东地区,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规定了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成为美国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15.新边疆:1960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改革政策,目的是利用先进科技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如减税、增加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消除种族歧视、抑制经济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等一系列改革方案。该政策取得某些成就,尤其是在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方面。16.三环外交:二战后初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外交战略。主旨是通过英国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的特殊关系,充当三者的连接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该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以英美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简/问答题:1、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不同点:1)历史背景:前者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主要矛盾是战争,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战胜敌人。后者是在战争结束后的发展政策,主要矛盾是国内发展,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措施: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义务劳动制;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后者实行粮食税制,允许土地出租和雇佣劳动力;国家重要企业由国家经营,其他的允许个人和外资经营;恢复自由贸易,鼓励私营商业发展;实行按劳分配。3)影响:前者在当时有一定积极作用,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但长远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易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由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行不通。后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活跃了商业和经济,改善了供应,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奠基,并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1)基本国情相同:经济落后,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能力弱,工业基础薄弱。2)目的、结果相同: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巩固了政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3)重点相同:都涉及农业、工业、商品流通、分配等方面问题,侧重农业4)性质相同: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措施,具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一步步爆发(二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导致其冲突加剧。具体原因: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产品、市场等经济扩张的需求加剧。2)德、意、日等国需求以战争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主义政权,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被凡尔赛体系压制而民族复仇主义蔓延,并企图通过国战争来推翻旧有的凡尔赛体系。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亦被华盛顿体系压制,试图以战争颠覆之。意大利具有法西斯传统,很早就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寻求与德、日联合以改变自己弱势无能的地位。3)英、法、美、苏等大国企图“祸水他引”而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采取绥靖、纵容政策。过程:1929年始,日本军部法西斯开始把持政权,并开始侵略朝鲜、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亚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对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予以默认,显示了国际联盟的工具性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932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开始扩军备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在英法的绥靖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表面中立,实为绥靖,借机倒卖军火、发战争财。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生效,后意大利加入,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正式形成。在西班牙内战中,英法等国继续绥靖。1938年,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对随后德国入侵波兰采取绥靖政策,并趁火打劫。1939年9月,德国大举进攻波兰,至此,轴心国全部成员均开始侵略战争,英法等国对德宣战(却还在绥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斯大林体制以及历届苏联政府是如何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正的斯大林体制是斯大林作为苏联领导人时期确立的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①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②重点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轻工业。③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政治上:①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最高领导机构,最高决策权集中于斯大林个人及其亲信手中,党政不分,苏共中央管理一切国家事务;②民主法制不健全,终身领导制,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评价:利:利于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尽早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比较适应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体、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俄国面临战争威胁迅速强国的需要。弊:不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根本问题,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造成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严重阻碍苏联进一步发展,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对此体制的修正:赫鲁晓夫:经济上重点进行农业改革: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将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推行农业小组承包制。政治文化上主要排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其农业改革初期成效很好,但终因粮食大幅减产而失败。其他方面效果不大。勃列日涅夫:经济上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更加强调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使苏联轻工业、农业
本文标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期末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3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