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能力训练7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一
1专题能力训练七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儿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做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体现了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现了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手法,又有多处直抒胸臆。22.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下。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分作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根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人生信仰、生活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3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处,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暴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砍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被剪伐的惋惜之情。B.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C.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可能成为主流。D.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3.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4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接通地脉陈忠实麦收后抢时播种玉米最紧火的时节,年轻的村主任掮着铁锨走进我的院子,高挽到膝盖的裤管下是沾着泥水的赤脚,一副急不可待的架势说:“你去把场塄下那二分地种上苞谷,到时娃们也有嫩苞谷穗吃!”我一时竟很感动却有点犹豫。我两年前调入省作协当专业作家,妻儿户籍随之转入城市,刚分到手且收获一季麦子的责任田,又交回村里重新分给其他村民。几乎就在那年我决定从城镇回归乡村老家。我在祖居的屋院读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浪高过一浪的小说,读刚翻译过来的陌生的世界名著,也写着我的小说,是一个不再依赖土地丰歉生存的乡村人了。乡亲送来一把春天头茬韭菜,几个刚孕肥的嫩苞谷穗,一篮沾着湿土的红苕,常引发我内心的微妙感慨。我接过这些东西时,分明意识到我和这块土地的依存关系被割断了。我对村主任好心好意的提议犹疑不定。村主任显然早已揣透了我的顾虑,忙说:“村口场塄下这块地,猪拱鸡刨,你交回的那二分地分给谁谁都不要,正荒着,你种点苞谷谁也没意见。”我便种上了苞谷。这二分地在村东场塄下。此时蒿草正长得旺盛,比我高出半头。我剥去长袖衣裤,握把锋利的草镰,把蒿草砍尽,用镢头把庞大的根系挖出。因天旱荒芜,土壤干硬板结,牛拽的犁铧掘不动,只能用双刺镢头开挖,把大块硬土敲碎,点种下苞谷种子。整整干了三天,案头正在写作的小说全撇下,手掌上的血泡用纱布缠了几层仍有血丝渗出。过了几天,夕阳沉落的傍晚,我在湿漉漉的地皮上看见刚冒出来的嫩黄的旋管状的苞谷苗,心底好一阵响动。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我在这二分地里间苗、定苗、锄草、施肥。眼瞅着苞谷拔节冒出天花和红缨来,绿色的苞谷穗日渐肥大,已孕出白色的一排排颗粒,轻轻一掐,牛奶似的稠汁迸溅到脸上。我掰下一篮,剥去绿色的皮壳,等待周末回家的女儿。我在这地里种过洋芋,收获的果实堆在屋角,有亲友来家,便作为礼物相送。也种过白菜,那白菜只长菜叶不包心。也栽种大葱,那葱又粗又高,葱白尤多,我常常一口馍一口生葱吃得酣畅淋漓。我在务这二分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的劳动中,渐渐稀少了到河堤散步的习惯。我每天阅读写作后,傍晚时分习惯到灞河边上散步。河堤内侧的滩地里汗流浃背的人们忙于做事,外侧的沙滩上孩子们割草放羊,我往往在那种环境里感到不自在。当我在那二分地里满脸汗水满手土屑为苞谷除草时,冷不防会有一个我能闻声辨人的人发出声音:“还是把式呢!”然后坐在地头,抽我的雪茄或他的旱烟,说他孩子遇着什么难事了需我帮忙……我往往在那种时刻比在河堤上散步时感觉稍好。这几年是我写作最出活的时光,有中篇《四妹子》《地窖》等,许多短篇,还有费时四年的长篇《白鹿原》。我在书案上追逐一个个男女的心灵,屏气凝神专注无杂,然后傍晚到二分地里挥镢把锄,把那缠绕我心的白嘉轩、田小娥等彻底排除出去,赢得心底和脑际的清爽。尽管我朝夕都生活在白鹿原的北坡根下,却从来没有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白嘉轩等人的欢乐痛苦折腾得我彻夜失眠……我在二分地的苞谷苗间大葱行间重归沉静。记得榆林一位青年诗人送我一小袋扁豆,这是夏天熬稀饭的好佐料。因产量低扁豆在关中早绝种了。我倍加珍惜。我生在三伏又缺奶,母亲用白面熬煮扁豆喂活我。我在重新品尝救命的扁豆稀饭后留下部分种子,种到我的二分地里。扁豆长得很好,绿茵茵罩满地皮,引来许多村民围观。扁豆成熟了。我准备近日收割,且慷慨答应村民讨要种子的事。当我提着镰刀走到二分地头,扁豆秧子竟然一株都不见了。我愣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肯定是昨晚被偷割了。我其实也没生多大的气,只是有点怨气,怨这人做得太过,该给我留下一小块,我好留点种子。那是至今依旧令我向往而无
本文标题:专题能力训练7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4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