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13.12.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2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22.政策措施...................................................................................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4.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53.12.2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9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9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10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114.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135.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146.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63.12.3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171.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172.毕业设计(论文)................................................................173.科技创新平台.........................................................................184.中澳联合办学.........................................................................203.12.4支撑材料清单..........................................................................2023.12.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活动,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引起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改变,教学活动中与预期目标不符的计划、活动和结果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依据学校定位和学科特点,结合中原崛起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本专业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出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质量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以适应当地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掌握复杂软硬件系统研发、安全攻防、网络系统设计和包括图像处理在内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深厚的基础理论,能从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毕业后能够在计算机领域从事设计、研究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部分学生能够洞察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开辟行业新领域。毕业生的就业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和世界,主要就业领域有IT行业、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各大研究所、高等院校、国防等。其就业性质主要包括:在软件公司、企业、研究院(所)等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系统维护与管理、技术支持等;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机构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政策措施(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为了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稳步有序地开展,在充分分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规划,并3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做好课程的建设、检查和验收工作。(2)按照“内部培养,限期提高,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思路,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理念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按照超前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示范性的要求,努力创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一致的仿真实训环境,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训需要,增强实训效果。(4)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应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6)加大课程建设的监控力度。本专业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课程荣誉,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课程荣誉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课程荣誉。(7)确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本专业从三个方面考核目标达成度:一是专业定位和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专业的实际情况符合程度;二是专业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符合程度;三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符合程度。本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注意硬件建设和目前的状况,更从全局上分析,整体上把握本专业是否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思路、能力和机制,是否建立了自主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4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合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力图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教师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引领者,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本专业针对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制定了相应改革措施,它们是1)学历提升计划,要求低学历的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2)工程技术培训计划,为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学期要求有关老师到企业去接受实践能力培训;3)企业调研与合作开发,鼓励老师走进企业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4)承担教学改革、科研与工程项目,鼓励老师主动申请和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以及工程开发项目,将项目研发经验和知识用于教学过程中。5)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问留学,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2)教学培养过程不断改革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再次,教学环境要凸显创新精神,营造教学创新文化,维护和彰显教师的学术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蓄养、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新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教师不但要搞科学研究,还要从事教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来。除了教师要研究外,学生的学习也应基于研究。要在探索真理、寻求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教师需要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的能力转变成育人的能力。科学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学也是具有研究性的。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5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现在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准确知晓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需求,重视行业对人才供需情况的反馈、预测和调整变化,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等;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贯通,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制度。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推行学分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比如,尽管招生时规定了主修方向,但仍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允许他们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并且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多选取辅修的课程,而少选其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迅速成才。学分制的弹性选课制有利于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这也符合人才天资不同、素质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规律。当然,实行学分制,不管多么灵活,学生怎么选课,都必须坚决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是不可动摇的。例如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包括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比例,提高能力考核的全面性和公平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灵活制定适合于他们发展的选修课程、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4.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制度包括一系列为达成培养目标而制定和执行的教学、管理及其评价制度。(1)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6学院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机制。日常教学活动实行院长负责制,设有教学副院长1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副主任各1名、实验中心主任1名、教务员2名。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科教学管理机构,教学副院长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负责本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学院按专业设立系,各系设有系主任,负责专业层面的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如:理顺专业建设思路、组织专家修订培养计划,教学质量监控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安排全院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教务员负责协调和落实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督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教授委员会审议学院本科
本文标题: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5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