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化学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化学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干质量:H1C12N14O16Na23S32I127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太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A.硝酸B.硫酸C.盐酸D.醋酸【答案】A【解析】硇水可以溶解银块,所以硇水是硝酸,故选A。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0.1moI.L-1氨水中含有OH-数日为0.1NAB.KIO3与HI溶液反应时.生成0.1molI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l0gD2O和l0gH218O中含有的中子数均为5NAD.0.1molN2与0.3molH2通过高温高压催化剂,生成的气体分子数为0.2NA【答案】C【解析】A.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所以1L0.1moI.L-1氨水中含有OH-数目小于0.1NA,故A错误;B.KIO3与HI溶液反应时.+5I-+6H+=3I2+3H2O,3I2~5e-,生成0.1molI2转移的电子数为0.5/3NA,故B错误;C.D2O和H218O的分子都含有10个中子,且它们的摩尔质量都是20g/mol,l0gD2O和l0gH218O的物质的量都是0.5mol,其中含有的中子数均为5NA,故C正确;D.0.1molN2与0.3molH2通过高温高压催化剂,N2+3H22NH3,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生成的气体分子数小于0.2NA,故D错误。故选C。3.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离子,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B开启啤酒瓶后产生大量气泡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平衡向压强增大的方向移动C热的纯碱清除炊具残留油污纯碱与油污可直接发生反应D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Na、Mg电解池的阴极析出物有强还原性A.AB.BC.CD.D【答案】C【解析】A.电池中往往含有铅等重金属离子,随意丢弃电池可能会污染环境,所以废旧电池需要回收处理,故A正确;B.开启啤酒瓶后气压减小,气体的溶解平衡向压强增大的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产生大量气泡,故B正确;C.热的纯碱清除油污,是因为纯碱受热水解程度增大,产生更多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油污发生反应而将油污去除,故C不正确;D.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Na、Mg等活泼金属,是因为Na、Mg等活泼金属有强还原性,难以用一般的方法冶炼,故D正确。故选C。4.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氯丙烷与六氯丙烷均有四种B.C2H6和C6H14一定互为同系物C.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均是由高分子物质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D.乙酸的酯化反应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均属于取代反应【答案】C【解析】A.二氯丙烷有四种,六氯丙烷可以看作八氯丙烷的二氢化物,也有四种,故A正确;B.C6H14可以是环烷烃,所以C2H6和C6H14不一定互为同系物,故B正确;C.石油裂解是小分子烃的裂化反应,油脂也是小分子,所以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均是由小分子物质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故C不正确;D.乙酸的酯化反应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均属于取代反应,故D正确。故选C。5.荧光素因显亮绿色的荧光常用作吸附指示剂。它是用邻苯二甲酸酐和间苯二酚,在无水氯化锌作用下合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三种有机物均属于芳香烃B.邻苯二甲酸酐苯环上二氯代物共有3种C.1mol间苯二酚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6molBr2D.常温下1mol荧光素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molNaOH【答案】D【解析】A.烃只含有碳、氢元素,上述三种有机物因为含氧而均不属于芳香烃,故A错误;B.邻苯二甲酸酐苯环上有两种氢原子,所以其二氯代物共有2种,故B错误;C.酚羟基的邻、对位氢原子可与溴水反应,所以1mol间苯二酚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3molBr2,故C错误;D.荧光素分子含有一个酚羟基、一个羧基,所以常温下1mol荧光素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molNaOH,故D正确。故选D。6.下列关于NH4HCO3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呈弱酸性,因为NH4+水解能力强于HCO3-B.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存的离子有:Na+、Al3+、Cl-、NO3-C.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NH4++HCO3-+2OH-=NH3·H2O+CO32-十H2OD.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0-7mol/L【答案】C..................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Ka(H2CO3)Kb(NH3·H2O),相应水解程度HCO3-NH4+。7.下列关于离子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Ba2+: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含有Ba2+B.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酸性KMnO4溶液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取少量待测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大量气泡产生D.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答案】B【解析】A.如果溶液中含有Ca2+、Ag+等,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会有硫酸钙、硫酸银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不能确定溶液中含有Ba2+,故A错误;B.硫酸亚铁可将KMnO4还原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B正确;C.HCO3-、SO32-、HSO3-也可遇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故C错误;D.也可能存在Ag+,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D错误。故选B。8.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素代号XYZMRQ原子半径(×10-10m)1.860.991.43I.600.750.74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3+2+5—最低负价—-1——-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2-比R3-更容易失去电子B.X、Z、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问可两两相互反应C.元素X和Q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含离子键,也含共价键D.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QY【答案】A【解析】一般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Y的最高正价为+7,所以Y是氯而不是氟。Q只有最低负价-2、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最高正价,所以Q是氧。R最高正价是+5,而且R的原子半径小于氯,所以R是氮而不是磷。X、M、Z的最高正价分别是+1、+2、+3,原子半径:XMZ氯,所以X、M、Z分别是钠、镁、铝。A.非金属性:QR,所以还原性:Q2-R3-,故A错误;B.X、Z、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和硝酸,它们之间可两两相互反应,故B正确;C.元素X和Q形成的化合物如过氧化钠,既含离子键,也含共价键,故C正确;D.非金属性:QY,所以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QY,故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特别注意氟、氧化合价的特殊性,氟因为非金属性最强而没有正价,氧因为非金属性较强而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最高正价。9.用灼烧法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各步骤选用的实验用品不必都用到的是实验步骤实验用品A步骤I:将海带灼烧灰化B步骤2:将海带灰溶解、过滤C步骤3:氧化滤液中的I-D步骤4:检验碘元素A.AB.BC.CD.D【答案】C【解析】氧化滤液中的I-不必使用容量瓶,故选C。10.下列有关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或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A.若气体易溶于水,则水会倒吸,故A正确;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腐蚀橡胶,所以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盛装,应选择酸式滴定管,故B错误;C.硝酸具有挥发性,需要除去二氧化碳中的硝酸蒸气,防止硝酸蒸气对二氧化碳与硅酸钠的反应带来干扰,故C错误;D.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要从长管进入,故D错误。故选A。11.某学习小组拟用如图装置制备氮化钙(化学式为Ca3N2,极易与H2O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开活塞K通入N2,试管A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将产物Ca3N2放入盐酸中,能得到CaCl2和NH4Cl两种盐C.U形管中盛放的干燥剂可以是碱石灰,但不能用浓硫酸D.反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后再关闭活塞K【答案】A【解析】A.打开活塞K通入N2,即使装置漏气,试管A内也可能有气泡产生.故A不正确;B.将产物Ca3N2放入盐酸中,N3-与H+反应生成,得到CaCl2和NH4Cl两种盐,故B正确;C.U形管中盛放的干燥剂若用浓硫酸,气体将不能通过U形管,故C正确;D.若先关闭活塞K,在反应管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试管中水倒吸,故D正确。故选A。12.铜板上铁铆钉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一层弱酸性水膜后铁铆钉会被腐蚀,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水膜中溶解了SO2,则铁铆钉腐蚀的速率将加快B.铁、铜与弱酸性水膜形成了原电池,铁铆钉发生还原反应C.铜极上的反应有:2H++2e-=H2↑,O2+4e-十4H+=2H2OD.若在金属表面涂一层油漆,可有效阻止铁铆钉被腐蚀【答案】B【解析】A.若水膜中溶解了SO2,水膜中c(H+)增大,则铁铆钉腐蚀的速率将加快,故A正确;B.铁、铜与弱酸性水膜形成了原电池,铁铆钉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C.铜极上的反应有:水膜酸性较强时2H++2e-=H2↑,水膜酸性较弱或中性或碱性时O2+4e-十4H+=2H2O,故C正确;D.若在金属表面涂一层油漆,隔离空气,可有效阻止铁铆钉被腐蚀,故D正确。故选B。13.25℃时,向100mL1mol.L-1H2SO3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NaOH溶液,溶液中含硫物质的分布分数δ(平衡时某物质的浓度与各物质浓度之和的比)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H2SO3的pKa1=1.85(已知:pKa=-lgKa)B.加入150mLNaOH溶液时,2c(Na+)=3c(H2SO3)+3c(HSO3-)+3c(SO32-)C.pH=7.19时,c(Na+)+c(H+)=3c(SO32-)+c(OH-)D.pH=7时.c(Na+)c(HSO3-)+c(SO32-)【答案】D14.300℃时,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2Z(g)△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t/min2479n(Y)/mol0.120.110.100.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2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X)=2.0×10-2mol/(L·min)B.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1molX和0.1molY,再次平衡时Y的转化率不变C.当v逆(Y)=2v正(Z)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该反应在250℃时的平衡常数小于1.44【答案】B【解析】A.前2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X)=v(Y)=(0.04/10/2)mol/(L·min)=2.0×10-3mol/(L·min),故A错误;B.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1molX和0.1molY,相当于加压,该反应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化,所以加压平衡不移动,再次平衡时Y的转化率不变,故B正确;C.当v逆(Y)=2v正(Z)=4v正(Y)时,反应未达到平衡,故C错误;D.该反应在300℃时,平衡常数为1.44,降温平衡右移,250℃时的平衡常数大于1.44,故D错误。故选B。15.已知2Fe2O3(s)+3C(s)=3CO2(g)+4Fe(s)△H=+468.2kJ/molC(s)+O2(g)=CO2(g)△H=-393.5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s)的燃烧热为393.5kJB.右图可表示由C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O2(g)与Fe(s)反应放出824.35kJ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4NAD.Fe2O3(s)+C(g)=CO2(g)+2Fe(s)△H234.1kJ/mo
本文标题: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化学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6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