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注学困生最近网上一些老师提出如何帮助学困生的问题。对于生源较差的学校,以及存在参差不齐严重两级分化的教学班,这个问题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里谈些个人的看法与老师们讨论。一、如何看待“学困生”学生群体从来都不可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总有一些孩子接受得快一些,一些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一些学习吃力的所谓“学困生”。作为教师的职责,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推进12年了,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如果现在连“学困生”的问题都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那是与当初课改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目前使一些老师们感到心里不平衡的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评价标准与课改的基本理念不太一致。有些地区更多以中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就丧失了公平性。对生源较差的学校,存在学生参差不齐严重两级分化的教学班来说,教师可能花费很大力气,却无法与那些“重点”校、“重点”班相比。所以我以为应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应该看学生的原有基础,看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加工”能力。一位教师能帮助他面对的“学困生”摆脱困境、取得进步,他的贡献更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抛开评价标准,我以为重要的还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心态。面对“学困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而不是他们给自己当前的教学带来的“麻烦”。当今世界,“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这是因为今天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我们能让今天的“学困生”摆脱困境,就是为他们的明天提供更多选择职业的机会,也可能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发展。这在当前我国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情况下尤其显得重要。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问题,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改进当前的教学。多年以后,当学生步入社会,他们会从心底里感谢当初对他们从不放弃、不遗余力地帮助过他们的老师。二、想方设法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根本的问题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进步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别人代替不了的,老师的责任则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首先是要在感情上亲近他们,热爱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困生”摆脱困境的首要条件,也许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之所以感兴趣、有信心,大多先是对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产生好感。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应限于数学知识方面。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学习伙伴,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特长、造成他们之所以学习困难的原因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因材施教。要让他们提高,只能从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因此需要了解学生数学的认知基础。由此决定每次教学的内容、起点、教学节奏、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教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弥补以前他们的知识漏洞,帮助他们跟上队伍,不再继续掉队。要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他们更多课堂参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具体,使他们能翘起脚来抅得着,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察言观色,观察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给他们(特别是“学困生”)提问的机会,倾听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前如果有可能,可以给“学困生”打招呼,例如可能要提问他们什么问题。课后尽可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反应,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业和课堂练习要及时批改,争取对“学困生”做到经常及时的面批面改,督促他们建立一个改错本。三、课堂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是班级教学,因此要面对全体学生,既让“学困生”跟得上,又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就涉及到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以为,不可能照搬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个复杂问题。其实,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的,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课堂。有的“高效课堂”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个人以为这并不现实,还是要在跟课内的40分钟要质量。特别对于那些“学困生”,如果他们能坚持预习,有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困生”。所谓统一的“学案”,更不便于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基础。由于课文一下子就展现出数学结果,淹没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盲目依靠学案模式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教师依照课堂实际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实际上,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有预设,又需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例如课堂引入环节,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能用统一的学案替代。有效的课堂引入,应该考虑到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复习引入、温故知新,也可以从游戏或活动引入等等,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如果从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系列,由浅入深,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较综合的可以让基础好一些的回答,还可以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差异其实是可以利用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不同学生受益。实践表明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师的示范板书则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计算题的格式,解题的步骤,证明的书写,教师必须交代清楚给出示范,然后通过课堂练习步步落实。这样学生才能有所遵循,对于“学困生”,动笔模仿是第一步,然后才谈得上灵活运用。如果停留在形式的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动嘴多、动手少,可能课堂表面会热热闹闹,但实际却华而不实,落不下什么。一般学习数学要经历“听懂、学会、做对”这样一个过程。“懂”是指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原理的理解,这是学会、做对的必要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非常注意这一环节,让所有学生听懂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学困生”要让他们听懂,就要考虑教学起点,从他们已经“懂”的起点引出新知识。当然,所谓“听懂”不是单方面“听”老师讲就能懂的,而是需要依靠自己“想”明白。教师的“讲”无非是引发学生的“想”。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就需要用清晰准确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与所有学生交流。课堂教学应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练习的时间,这样也才有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例如在组织练习时,对基础好的学生增加几个选做题,对学困生进行更具体的指导,补充一些台阶题、加练题。对于差异明显的班级还可以考虑采用分组讨论和分层教学的方式处理练习。采用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互学互帮,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助教的角色。分层教学可以集中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关注“学困生”不意味着两眼只盯着“学困生”,还是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如果一个班级里有十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会带动其他学生,造成班级浓厚的学习气氛。“学困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能力使他们摆脱困境,跟上队伍。当一个教学班逐渐减少了两级分化的现象,我们的教学将会顺利得多。如何转化数学后进生光华中学杨淑红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课堂总是会让人联想到数字、计算、解题,概念、公式、定理,字母、证明、推理;直尺、三角板、圆规;粉笔、黑板、老师;以及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这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一种严肃、古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诚然,数学课堂里,没有语文课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没有英语课的感受异国情调的浪漫之旅。然而,事实上,数学中也处处隐藏着神秘的美。只要你善于去挖掘它,发现它,你就有机会去感受它,去欣赏她。譬如,数学特有的线条美、对称美、结构美、思维美;在解题过程中,你尽可以纵情地去想象,体会“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神奇,去感受“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去寻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感觉。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当前所在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数学后进生,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育质量。造成这么多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得转化这部分的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观点,浅谈几点见解;一、加强后进生思想教育,改变学习观念,促进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心“思想是主导一个人的一切”。这些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观念赶不上,缺乏自主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从他们的思想教育开始,从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的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教学中应该“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作好个别辅导,作好分类指导,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班里的后进生跟得上,使基础好的学生又“吃的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全校集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二、教师对待后进生要一视同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总的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极脆弱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给予他们的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得对后进生歧视、讽刺、揭短,以免刺伤他们的心灵,扼杀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遭遇一种冷落的共同心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到班集体中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当向后进生提出问题时,要给他们投向一种充满信任的眼光,当遇到困难时,耐心去引导,让后进生从心理上去掉心中的包袱,主动地接受学习,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班中的王强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作业不愿意做,从来不回答问题。有一次在课堂上检查圆柱的体积时,我发现他没有做,我就走到他的身旁,轻轻地问他:你知道这是计算什么吗?他说,圆柱的体积,那你知道他的计算公式吗?已知了什么呢?应怎样计算?他就拿起笔算起来了,结果是正确的。我就请他到黑板上板演,并在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对他进行了鼓励。从此以后,好象他整个人都变了,每堂数学课他都认真地完成练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三、改进教学方法,化枯燥为有趣,让后进生在快乐中学习。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感,尤其是课堂上的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题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后进生有的可能因为基础差,有的可能思维能力差,所以,老师应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多选取一些接近他们生活的材料,让他们全身心的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来,推动他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由浅入深,由
本文标题:关注学困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5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