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类型:大学设计基础课程学时数:30课时适用专业:设计专业1、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品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当达到以下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和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2.课程建议学时分配序号内容讲授实践总学时1中国工艺美术史基础理论30303、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一)、考查方式: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评分依据。(二)、评分标准:项目及分值分项指标及分值评分说明考勤1010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学习态度酌情给分。期末考试9090根据学生作业卷面整洁程度和版面设计视觉效果酌情给分。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一)、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工艺美术史》作者:田自秉著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者:尚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述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十万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居住着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或者称为“中国猿人”。他们生活在石灰岩的山洞中,征服自然的两种武器是:石器和火。他们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的石块,以后逐渐学会了选拣石块,打制石器,但是还没有固定的型式。三十万年前的“丁村人”和二十万年前的“河套人”,所用的石器有了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发现了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他们的形象基本上和现代人差不多。所以称之为“真人”。他们制作的石器,仍然是相当粗糙的。通常把打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旧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价值。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一)仰韶文化——半坡1.村落。2.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式的房屋。3.烧制陶器(盆、瓶、罐),不同用途的器皿用不同原料制作。(煮饭的粗沙陶,盛水的细泥陶)4.彩陶的制作是其重要成就,鱼纹和人面纹,具有鲜明的特色(二)河姆渡文化1.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种植水稻。2.木结构建筑(采用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形制,过定居生活)。3.陶器有釜、灶、钵等。4.纺织工具。5.雕塑:牙雕、骨雕、泥塑等6.雕刻装饰题材:鸟、猪、稻禾、几何纹。(三)母系氏族文化时期的工艺成就1.生产工具改进。(磨制石器、牙骨工艺提高)2.制陶工艺(改变泥土内在性质);制陶工艺既注重实用,又注重对美的要求。在陶器上施以化妆土,还进行彩画、刻镂、堆贴等各种装饰。其中彩陶最为有特色。3.纺织工艺。4.木工工艺(居住的需要)石斧、石锛、石凿等加工木料。(四)父系氏族文化时期的工艺成就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黄河中下游产生龙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此而得名。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1.制陶技术提高,采用封窑和轮制。用瓷土作原料烧制成白陶,制陶工艺变成家族所掌握的专门生产部门。2.纺织工艺,纺织较细麻布,养蚕缫丝。3.编织工艺(用具,适应生活)。4.木工工艺(生活、居住、交通)5.玉雕工艺(玉石、玛瑙、松石,产品丰富)。6.牙骨工艺(生活用具、欣赏)第二节石器工艺石器工艺之前存在一段木器时代。一、阶段1.旧石器时代:用打制的方法制造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蓝田人和北京人;中期的丁村人;晚期的河套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存在了数十万年的历史。)2.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遍布全国)距今1万年左右。3.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二、石器的种类1.按用途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主要是利用石头的刃和尖作为工具使用。三、打制方法、石材选择1.打击——作窝——琢制——钻孔(两面对钻)2.石材选择:就地取材,注意硬度、形状、纹理(玉器工艺为石器工艺的发展,纹理细密,色泽精美的“美石”加工后成为装饰品。)品种主要有:璧、玦、璜、管、珠、坠、玉铲,主要为装饰品。第三节陶器工艺1.最晚距今9000-10000年前,中国先民已能制作陶器。专家普遍认为,距今7000-8000年前,中国的陶器已经出现。有专家学者认为: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生活,粗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人们最开始的时候把柳、藤等植物的枝条编织成筐篮,但是发现这种容器容易使谷粒掉落,于是就在筐篮外糊上一层泥,暂时解决了粮食的储存。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生活得区域都被烧毁了,当人们回到被火烧毁的居住地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已经烧毁,但是只有用泥巴糊上的篮筐还存在,而且比原来还要解释,于是人们就开始制作陶器。2.原始陶器大体有红、灰、黑、白之分;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3.按出现的先后顺序,陶器的制坯方法大体有捏塑、泥条盘筑、轮制三种。4.陶坯制成后还经过打磨。目的是:使坯体致密,降低吸水率;令表面光滑,更加美观。5.烧制方法:平地堆烧,发展为窑炉。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一、彩陶1.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彩陶文化应该包括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和北方的仰韶文化。因为从发展程度和年限上来讲,二者处于同一时期。仰韶——距今6000年左右,河姆渡——距今6000-7000年左右。2.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发现与河南渑池仰韶村。3.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法。陶坯未干时,打磨光滑,画上花纹,然后烧制,形成黑色或深红色的图案。红色为赤铁矿颜料,黑色为锰化物颜料。4.图案常绘于细泥的陶衣上,色彩为红、黑、白,及少量棕褐、赭、橙黄色。5.装饰纹样繁多,主要为抽象的几何形,也有少量的写实动物。6.主要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类型(黄河流域)(一)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半坡陶器,最早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1、品种: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圜底盆、卷唇盆是常见的陶器。小口尖底瓶:瓶口成葫芦形。菱形壶:壶体两头尖,形如菱角,正中有口,口的两边器体上各有一耳,造型别致灵巧。2、装饰方法: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具有出色成就的是彩绘,流行的手法是在这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捺印: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出绳纹、蓝纹等花纹。划纹: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堆饰: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3、装饰花纹: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几何图案(1)鱼形花纹。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在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鱼纹可以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早期单体,晚期复体)(2)人面纹。具有特色的装饰。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做成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装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装饰一条鱼,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专家认为,此种纹样有可能是渔猎季节时,人们为祈求取得更大量生产物的欲望,用图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愿。半坡型的装饰花纹,一般都是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用曲线。(二)庙底沟型(半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陶类型)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更广阔,东到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到甘肃的陇东、陇西以至青海的东部。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2、装饰。很少使用白色陶衣,多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装饰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其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三)马家窑型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它是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的。(舞蹈纹彩陶盆)1、造型。壶、罐、翁、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以大口的盆和钵为主,马家窑型的陶器以小口的壶、罐之类为主。2、装饰。多采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的装饰也很丰富。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多布满器体。3、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1)满。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2)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3)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型的彩陶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四)半山型半山型以首先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1、造型。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2、装饰的图案组织分为两种(1)漩涡纹。这种漩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美。(五)马厂型马厂型彩陶发现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里,它是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地区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1、三个阶段(1)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色,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经不是很流行,并且锯齿纹又粗又钝。(2)中期。彩陶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很流行。(3)晚期。彩绘流行简化,多运用波折纹。2、造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典型作品。此外还有提梁罐、双连罐、鸭形壶、豆、勺等多种。3、装饰纹样折线纹、回纹,以人形纹或者蛙纹最为有特色。马厂型彩陶盛行陶衣,即在陶器的表面涂一层泥浆。并用“色衬”的方法,在器胎上先用黄褐色衬地,再绘黑色图案,以加强装饰的色彩对比效果。器皿上的浮雕和捏塑也很发达4、纹饰中的锯齿纹逐渐消失,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纹等。旋纹发展成为简单的大圈纹。其中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上几十根或上百根交织的方格网纹。线条流畅规整,反映了当时熟练的绘画技能。二、彩陶的装饰艺术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例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的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的内侧,注意视线的接触。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纹,在腹部的下端,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幛纹;而在腹和肩的主要部位,则以较大的圆圈纹、葫芦纹、网格纹作为主花纹。在装饰布局上,注意从不同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例如,从彩陶罐的侧面看,是一种有变化的连续图案,而从俯视面看,则构成一个圆适合图案整体。大大丰富了装饰艺术效果。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犬、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一)彩陶的装饰基本上以几何纹为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编织的模拟。2、劳动的节奏感。3、图腾的表号化。4、自然的抽象化。(二)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对比法。在彩陶工艺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采的装饰变化。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在运用线的对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涡旋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的静的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的美。半坡型彩陶多用直线,马家窑彩陶多用曲线,各有其风格特色。2、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
本文标题: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6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