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从职业病危害说起:全球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每年掠走200万人生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4%。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不容忽视,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关注!我国职业病危害:•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急性职业中毒637例,慢性职业中毒904例,其他职业病1700例。•从行业分布看,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和建筑行业的职业病病例数较多,分别为15078例、2399例、983例和948例,共占报告总数的73.5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截止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现患527431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慢性职业中毒23068例。•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性,职业病的防治任务也非常艰巨。第一节、职业危害防治概述一、职业病危害因素(1)概念1.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作业环境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够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2.危险和有害因素: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通常统称为危害因素。职业危害的预防首先要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并对其危害进行评价,然后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避免和减少职业疾病的发生。劳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生产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按性质分类:1.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3.环境的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其他作业环境不良。4.管理因素: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卫生制度不完善。(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分为10类:1.粉尘类:如煤尘、矽尘、电焊烟尘等。2.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γ射线等。3.化学物质类:如苯、甲苯、二甲苯、酚、硫化氢等4.物理因素:如高温、振动、噪声、辐射等5.生物因类:如炭疽杆菌、布鲁氏杆菌、森林脑炎等。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如焦油、沥青等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如盐酸、硫酸、硝酸等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如噪声、铬化合物等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石棉、砷、联苯胺等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概念及分类(1)概念1.职业病危害事故: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急性、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2.职业性多发病:凡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构成该病原因之一的非特异性常见疾病均称为职业性多发病,也称为工作相关多发病,如矿工消化不良、建筑工人腰背痛和各种综合征等。3.职业病: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疾病是指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人体伤害疾病的统称。它是暴露在危险因素的工作环境下导致的人体功能和器质损害而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疾病。(2)职业病分类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对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共分为10大类132种,具体分类名单如下:①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一)尘肺病(13种);(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如矽肺、煤工尘肺、水泥尘肺、电焊尘肺等②职业性皮肤病(9种);如化学性皮肤灼伤、黑变病等③职业性眼病(3种);如电光眼、白内障、化学性眼部灼伤等④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如噪声耳聋、铬鼻病等;⑤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如苯、硫化氢、氰化物中毒等⑥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如中暑、噪声耳聋等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如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等⑧职业性传染病(5种);如炭疽、森林脑炎等⑨职业性肿瘤(11种);如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等⑩其他职业病(3种)。1.肌肉和骨骼疾患腰背痛、颈肩痛、职业性痉挛2.呼吸系统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咽喉疾患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我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三、职业病防治(1)职业卫生工作三级预防原则(2)职业卫生工作三级预防原则预防级别防治内容防治对象主要责任方一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所有接触员工企业二级发现、诊断职业病病人疑似、早期职业病病人企业、医疗机构三级治疗、康复职业病病人医疗机构1、前期预防: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等。(一级预防)2、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所做工作,即定期监测,定期体检(包括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检查、离岗后检查)和采用劳动保护用品。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危害因素、早期发现职业禁忌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级预防)3、后期防治:对已得病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康复治疗等。(三级预防)(3)职业病防治的原则要求第二节、工作毒物及其危害一、概述(一)毒物概念1.有害物质:是指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能危害职工健康的所有物质的总称。2.有毒物质:是指作用于生物体,能使肌体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病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3.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小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反应,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4.毒物源:是指工作场所中所有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5.有毒作业:职工在存有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称为有毒作业。(二)工业毒物来源工业毒物的来源主要有:1.原材料生产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如天然气、原油、矿石等都含有有毒物质;有的原材料本身就是毒物,如氨、氯气、一氧化碳等。2.半成品、产品一些原材料并无毒性,但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半成品、产品,如硫化氢、苯、酚等,都具有毒性或可使毒性增加。3.废弃物:废弃物包括生产过程中间和结束时产生的废气,如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废液如酸碱、清洗污水等;固体废物如炉灰渣、有毒物品包装等。(三)毒物分类按毒物的危害程度,工业毒物可分为5类:(1)Ⅰ极度危害:剧毒类物质,毒性极大,少量进入人体即可致命,如氰化物、砷、黄磷等。(2)Ⅱ极度危害:高毒类物质,毒性较大,如甲醛、硫化氢等。(3)Ⅲ极度危害:中等毒类物质,毒性较小,如甲醇、苯酚等。(4)Ⅳ极度危害:低毒类物质,有轻微的毒性。(5)Ⅴ极度危害:微毒类物质。按有毒化学品作用部位、靶器官系统和毒害方式等特性可分8类:(1)急性毒性。(2)皮肤腐蚀和刺激。(3)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4)呼吸或皮肤过敏。(5)生殖细胞突变性。(6)致癌性。(7)特异性靶器官系统特性(一次接触)。(8)特异性靶器官系统特性(反复接触)。二、毒性(一)毒性及其分级1.毒性:是指某种物质接触人体表面或侵入人体特定部位后产生伤害的能力。2.毒性强度判别标准:生产性毒物的毒性强弱,通常以能引起动物产生某种毒性反应的该毒物的量的大小来衡量,所需的量越小或浓度越低,则其毒性越强。引入两个概念。①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特定的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时每千克体重所需毒物的毫克数,单位以mg/kg标识。半数致死浓度(LC50):是指在特定的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时所需毒物的浓度,单位以mg/L标识,若毒物为气体,则单位以体积百分比(%)或百万分之一(ppm)标识。3.毒性强度分级:依据LD50和LC50等结果,将毒物分为以下五级:①剧毒类物质:毒性较大,小量进入人体即可致命,如氰化物、砷。②高毒类物质:毒性较大,如苯、氨、一氧化碳、硫化氢等。③中度毒类物质:毒性一般,如甲醇、苯酚等。④低毒类物质:毒性较小,如汽油、丙酮等⑤剧毒类物质:毒性轻微。(二)最高容许浓度或阈限1.职业接触限制: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的接触者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性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制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2.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工作地点、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称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即每周作业40h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在此浓度下几乎所有作业人员不会产生损害效应。4.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称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作业场所防毒措施(一)控制毒物源措施:控制毒物源的目的就是控制毒物的源头,尽可能减少毒物源头:1.采用低毒、无毒物质取代有毒、高毒原材料,限制使用剧毒、高毒原料。2.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减少毒物的产生。3.防止无毒物质变性为有毒物质。4.禁止违法生产有毒产品。(二)控制泄露措施:控制毒物源的目的就是控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毒物的释放。常用的措施主要有:1.改进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密闭和自动化2.密封包装。3.严密储存。剧毒品双人双锁,双收双发。4.防止包装破损。5.妥善处置有毒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或释放。(三)降低毒物浓度的措施:降低毒物浓度的目的是排放毒物,增加新鲜空气,降低工作场所空气毒物的浓度,常见措施有:1.密闭-排毒装置。2.通风排毒装置。3.排放气体净化。(洗涤法、吸附法、过滤法、静电法、燃烧法、高空排放法等)。4.隔离措施。如生产区域与办公区域、休息区域分开;操作地点与设备分开,远程控制等(四)监测报警措施:监测报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异常和紧急情况,以及立即采取措施应对。常用措施有:1.安全监视(巡检、检查发现和排查隐患)。2.检测。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3.报警装置。有毒气体报警器。(五)防毒标识防毒标识有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在有毒场所设置标识的作用是通过醒目的标识,将有毒和无毒场所分开,防止无关人员靠近、误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防毒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1.生产场所防毒标识。作业场所入口或显著位置,应设置警戒线和标识。警告标识:如“当心中毒”、“当心有害气体”等。指令标识:如“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等提示标识:如“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2.储存场所防毒标识。同一区域储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毒物时,应按最高等级毒物的性能设标识。3.运输防毒标识。(六)个体防护措施1.从业人员要求。经过培训并考核上岗,具有防毒意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逃生、救护的基本技能。2.操作要求。遵章守纪,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卡;接触毒物作业中不得饮食,不得用手擦嘴、脸和眼睛;每次作业完毕及时用肥皂清洗。3.劳动保护用品。根据作业场所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劳动保护用品。主要有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具、呼吸防护器等。四、职业中毒(一)中毒途径有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三个: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有毒物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其次是皮肤,而经过消化道侵入的很少。(二)影响毒物危害后果的因素:毒物进入人体产生的伤害后果严重程度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①毒物本身的毒性的大小;②侵入人体的途径;③进入人体毒物的量或浓度④毒物的相态⑤毒物的溶解性;⑥毒物与人的亲和性;⑦人体组织对毒物的敏感程度;⑧暴露于有毒环境的时间等。(三)中毒类型急性中毒:由于毒物毒性极强,且在一次或短时间内进入体内,或毒物毒性一般却大量进入人体,立即发生毒性反应甚至致命,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中毒。慢性中毒:由于小量毒物长期地进
本文标题:职业危害及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7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