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教师与学生主讲教师:陈多仁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1.1993年我国《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一、教师的概念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个概念,即“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从狭义上看,主要指学校教育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即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一、教师的概念(二)过往的反思——对一组隐喻说法的再思考。1.教师是“蜡烛”肯定:奉献和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一、教师的概念第一节教师2、教师像“警察”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鼓励少。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3.教师是“园丁”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存在淘汰制;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标准,忽视学生差异;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机械运动。一、教师的概念第一节教师5.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不足: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容器);传递单一(只有“水”),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新成分。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思考题:你认为教师应该更象什么?请用一个新的说法来比喻教师的角色。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第一节教师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根本前提。第一节教师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为了部落的生存与发展,把生产生活经验有意识的传授给下一代,于是,产生了最早的教师——兼职教师。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以后出现,我国西周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师氏”,有“大师”和“小师”之分。汉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官学中设有:“博士”、“祭酒”、“助教”、“直讲”、“典学”等专职教师。唐代以后,另外还有“学正”、“学录”、“监丞”、“典薄”、“掌馔”等专职教师。私学中,既有官吏兼任教师,也有辞官还乡者任专职教师,还有清贫文人充任乡间的塾师与书师。第一节教师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古希腊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中世纪欧洲,多以僧侣、神父和牧师作为教师。第一节教师三、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职业的从业标准是指某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要求,包括教育程度、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怎样的从业标准是职业专业地位的指示器。职业的从业标准要求越高,胜任者被替代的可能性越小。目前,我国教师采用教师资格证制度。第一节教师第一节教师我国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1.软性标准:如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2.硬性标准:如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普通话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要求等美国教师从业标准具有大学学历完成一定的教育课程获得相应资格证书试用或入职的进修文理大学(4-5年)综合大学(4-5年)初等教师:一般教育60学分;专业教育及教职教育69学分(教育实习9学分)中学教师:一般教育60学分;专业教育及教职教育75学分(教育实习9学分)高中教师:一般教育60学分;专业教育及教职教育69学分(教育实习9学分)初等学校教师证书中等学校教师证书进修一年左右由校长、实习教师等组成的审查委员会通过授业观察对教师的素质能力做出评价;根据评传结果,进行指导和建议,判断能否成为正式教师。四、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人才,促进教育对象和自身的完善。2.通过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第一节教师四、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两种片面的中心说: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三)教师的历史地位第一节教师五、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行为来实现的。第一节教师(一)美国学者雷道(F.Redl)和华顿保(W.Waterbury)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兼有以下十种不同的角色:①社会的代表;②知识的源泉;③裁判员或法官;④辅导者;⑤学生行为观察者;⑥认同的对象;⑦父母的替身;⑧团体的领导;⑨朋友;⑩情感发泄的对象。第一节教师(二)教师职业角色的一般理解:1.“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教以为人、处世、治学之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第一节教师2.示范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第一节教师4.父母与朋友角色第一节教师5.研究者角色6.心理保健医生第一节教师第一节教师7.学习者和学者六.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二)知识素养(三)能力素养(四)身心素养第一节教师六.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乐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形成正确的教师集体观;4.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第一节教师(二)知识素养1.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2.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知识4.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第一节教师(三)能力素养1.教学实践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第一节教师(四)身心素养1.健康的身体2.良好心理素质(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节教师中美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的标准”比较分析(1999年)中国美国1有责任感友善的态度2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3对学生一视同仁有耐性4教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兴趣广泛5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良好的仪表6愿意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多接触公正7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幽默感8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有良好的品质9有组织能力对个人关注10对学生有耐心处事有伸缩性11兴趣广博宽容12严格要求学生有办法七、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其次,教师劳动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再者,教师劳动的过程具有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创造性加工上。第一节教师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4.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教师劳动的合作性在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性在教师间分工中体现出合作性第一节教师八、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教师职业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第一节教师(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1.富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第一节教师第一节教师2.叶澜的“自我更新”阶段论:阶段名称时段主要特征“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定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前学科”知识与教师专业能力密切的一般能力。“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开始思考,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任务关注”阶段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自我更新”阶段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已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积累了比较科学的个人实践知识。(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累积、重组和更新。2.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3.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第一节教师(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经师范教育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2.教师的在职培训3.自我教育第一节教师九、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第一节教师(二)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一节教师一、学生的概念学生与狭义“受教育者”同义,“受教育者”这个称呼更加正式、更加书面化,范围更广。所谓学生,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他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任务,是一个处在成长变化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第二节学生二、学生的本质属性(正确的学生观)1.学生是由发展潜力的人2.学生是由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尤其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快速成熟时期和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第二节学生(二)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教育正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才确定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第二节学生(三)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节学生三、学生发展的内涵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第二节学生1.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一般说来生理的成熟要早于心理的成熟。学生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的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第二节学生2、发展的顺序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质的变化就是阶段性。第二节学生3、发展的阶段
本文标题:第九章-教师和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1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