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魏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魏晋书法的历史地位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xian:全部)备俱臻(zhen:达到)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魏晋时期的历史划分魏晋是指从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这一段历史,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的前一阶段。从“魏晋”一词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魏晋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当权者实施高压统治,许多有识之士理想得不到实现只好寄情于书画等文学艺术;造纸术发展迅速,为书法发展提供了原材料;玄学的产生也促进世人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为书法发展提供了欣赏群体。发展的背景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作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魏晋书法魏晋书法在这些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这一时期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三国书法的特征—过渡性我们说三国书法的主要发展特征是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一,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二,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三,从书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家,却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因而前后传承的特点非常突出。魏的书法魏的书法发展比较正常,这与武帝曹操的喜爱有关,建安十年他还发布了一个禁碑令,虽然扼制了隶书的应用空间,但同时却可以说为楷、行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制度在东晋时得到重申,为行书发达起了极大的作用。锺繇在楷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后来二王父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代表作主要集中在魏国。有名的碑刻是:《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曹真碑》、《范式碑》、《王基碑》、《魏三体石经》等。这一时期隶书的特点隶书的共同特点:出现了非常明显而且接近的程式化的作风:体势开始走向纵长;笔划形成较强的规律性,并出现了一些刻板的处理方式,像“蚕头”部分经常饰以方形的角,波磔的尾部常常过于圆满、张扬等等。上尊号奏碑曹真莫友芝临曹真碑篆书这一时期数量极少,著名的有两件,都属吴国,一为《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一为《禅国山碑》,传苏建书。天发神谶碑此碑晋时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嘉庆十年毁于火。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天发神谶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碑刻。从书体上说,它非篆非隶,处在两者之间。草书三国时期的草书,最为杰出的书家是吴国的皇象清包世臣说:“草书唯皇象、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传世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等,《急就章》尤为突出。现存《急就章》。张怀瓘《书断》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皇象章草急就章楷书三国时期的楷书传世的有三种类型:碑刻、法帖和简牍。碑刻集中在吴国,有《谷朗碑》和《葛府君碑》两种.清康有为认为,“南碑当溯于吴,”以此二种为“真楷之极”,特别是《葛府君碑》“尤为正书鼻祖”,其说后来多为书法史研究者所继承。。谷朗碑锺繇《宜示表》局部锺繇宜示表局部行书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行书,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发现。史书记载锺繇(yao)学行书于刘德升,且书风瘦劲,但没有作品传世现存比较接近行书的作品是吴地出土的简牍(du),这就是江西南昌的吴应墓《木方》现存比较接近行书的魏晋行书西晋短促的西晋在文化方面有不少的贡献,在书法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朝廷设立书博士,设弟子员,以锺繇、胡昭二人书法为标准,教习书法。西晋产生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书法家,是章草向今草转化,行书从萌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西晋书法的特色西晋时期的书法与三国书法有极大的相似性,具有强烈的过渡性色彩,表现在几个方面:一,重申禁碑令,使行楷的发展趋势得到保证;二,字体演变继续推进,尤其是行草书;三,出现了一种在后来成为重要的书作样式的形式,即墓志。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太公吕望表三国志残卷东晋书法发展的背景东晋和十六国长达100余年的南北对峙,是西晋末年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的直接结果。对于政治经济,这是一场灾难;而对于书法来说,这种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更新,却是一个发展机遇。东晋书法的代表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行、草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东晋书法的分类东晋时期的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世家大族作品和非世家大族作品。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书法风貌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书风差异的主要表现。世家大族唐代窦臮《述书赋》叙述东晋书法的状况说:“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王、谢、庾、郗,不仅是当时政局的主要支柱,同时是当时主宰书坛的主要家族。此外,卫、桓等族亦皆不弱,共同构成了东晋世家书法的鼎盛局面。王氏家族东晋初年势力最大的家族,当时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同时,终东晋一代甚至整个书法史,王家也可以说是最为煊赫的一族。王氏代表之王羲之在王氏家族第二代中,王羲之为整个时代书法的核心人物。楷书方面,他在锺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则,创制出影响千古的范式,从此使楷书的各种点画有了明确的分工,隶书与楷书完全分流,成为特色截然不同的两种字体。行书方面,他继承锺法,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也成为后世模范,充分体现“晋尚韵”的特色。草书方面,他进一步使章草向今草转化。王羲之兰亭序代表作《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作品写于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三日王献之第三代中,王献之不为其父所束缚,而是改其父的内擫笔法为外拓笔法,大胆创新,进一步破除古法,增强点划之间的牵连映带,突出节奏的变化,使行草书更具自由发挥的空间,创造了“破体”。《晋书》称其“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王献之他以行书的笔意写楷书,以草书的笔意写行书,介于二体之间,却又兼二体之长。随手挥洒,俯仰适意,触处生妙,令人观字而想见其风流。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非世家大族非世家大族书法,按地域分,可以分为东晋和十六国;按载体说,可以分为石刻、墨迹两类。非世家大族东晋继续禁碑,正式碑刻极少,著名的《爨宝子碑》,出于云南边地,处于似楷似隶之间,是少数民族的一件杰作;在东晋统治的核心地区,目前所见主要是王谢墓志,材质多为砖,或许不是非常正式的,如《王兴之夫妇墓志》、《颜谦妇刘氏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作品与世家大族书法有很大的不同,方整朴拙,横划尾部还往往有向上挑的意图,保持了较浓厚的隶书特点爨宝子碑局部
本文标题:书法鉴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9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