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认识声现象-说课稿-兰翔
《认识声现象》说课稿皇华中学兰翔所属学科初中物理学时安排一课时年级八年级上学期所选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一、教材分析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在初中物理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在知识上难度并不高,但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根据初二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速。根据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觉得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容易接受。三、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音叉发声、水和书桌传声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以及传播方式。(2)让学生充分体验通过观察实验建立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实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2、教学重难点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培养学生认识物理、研究物理常识的方法。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2)声波的产生和理解。《认识声现象》3、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演示法:由教师做实验或者播放视频,通过直观的学习来获取知识。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二)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探究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引探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4、教学准备多媒体、PPT、粉笔、音叉等四、学习情境创设1、学习情境设计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采用导学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来进行论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2、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1、导入课题、知识铺垫(约3分钟)2、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约20分钟)3、光速(约5分钟)4、人的发声和听声(约3分钟)5、课堂练习(约3分钟)6、课堂小结(约3分钟)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感知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奥妙无穷的世界让我们充满着探索未知的渴望,我们是通过哪五种感觉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哪位同学能说说有哪五种感觉?”所以听觉的重要不需多说,通过声音不但让我们获得大量信息,还让我们得到美的熏陶。那好,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共同探究声音的奥秘。(板书课题)这样引入凸显了声音的作用,实现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目标。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钢笔帽”等,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认识声现象》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展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即停止。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让学生们从各种发出声音的物体找到发声的关键,从而引起学生们对于声音知识的兴趣。(2)声音的传播A:声波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出去的?老师可以站在教室的正中间说话,然后向周围的同学分别提问,是不是以老师为中心,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而且声音的大小也是由近到远的,和石头砸在水中,引起的水波很类似?于是通过对水波的认识,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是怎样产生的?(鼓面发生了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声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声波是否具有能量?展示声波的视频,视频中一个鼓在发声,它在振动,动画显示周围的空气出现疏密相间的波纹,跟水波的传递形式相似,这样把声波的无形转化为有形,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再展示一个关于声波的视频(跳舞的火焰),视频中音响在播放音乐,在音响前的蜡烛火焰也跟随音乐的节奏一起“跳舞”,说明声波具有能量,能在一定条件下传递能量。活动: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没有办法验证用声波传播能量的实验。一段充满趣味的实验和视频可以让学生们更感兴趣,而且让学生们更容易记忆,让同学们通过从玩水的时候看到的水波延展到声波,让无形的东西能相对容易的展现给同学们。B:声音怎样传播的?既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思考:平时我们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我们耳中的呢?引导:你的耳朵和老师之间有空气,是空气传声吗?教师提出: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做声的介质?思考1:敲击音叉,音叉振动产生声音,音叉与你的耳朵中间隔着什么?说明了什么?思考2:实验: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思考3:①、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见音乐,做出优美的动作。②、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这些介质传播声音。那有没有特殊情况呢?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声音的在真空中的传播①、开始没抽空气:此时声音是怎么样的?②、逐渐抽出空气:你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③、猜想:如果里面的空气都被抽空,那会怎样?师生归纳总结: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想一想: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靠近说话也听不见,这是为什么?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声音的传播介质对于学生们来慨括理解比较有难度,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实验让同学们直观的去观察并且参与其中一起思考解决。《认识声现象》3、声速(1)教师讲述什么是声速(2)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声速表针对声速与介质有关,我截取了诸葛亮利用大地传声比空气快,从而提前知道敌情的视频,让学生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现象随处可见。(3)结论: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让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试着趴在地上听声音,看是否声音传播的更快,让课堂上的兴趣可以延续到下课之后,让同学们更多的接触到物理,享受物理带来的乐趣。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1)思考: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幻灯片出示课本图3-1-1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2)是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举例:训练狗用的狗笛,我们吹的时候,人听不到,但是狗听到反应却很大。为什么?又比如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蚊子每秒振动二百五到六百次.当蝴蝶和蚊子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从而引出频率、超声以及次声。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其实都是根据我们的物理知识来制作的,激发同学们想要学习物理的兴趣。5、课堂小结(1)声音的产生:声源的振动(2)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温度有关(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1、频率、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5)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20000Hz声音(6)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六、课后拓展作业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土电话。北师大版物理教材编写者:何艳阳老师说过“说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我本着这一教育理念,坚持让同学们去勤于动手和观察,从而更好的让同学们去学到知识,也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获取快乐。七、教学反思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提出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本文标题:认识声现象-说课稿-兰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2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