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精品文档。1欢迎下载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农村;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化规律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1.目标驱动机制2.利益驱动机制3.宏观调控机制4.市场调控机制产业布局的指向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高科技指向7.无固定指向地域合理规模概念: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2.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聚集与分散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1.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⑴配第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⑵克拉克定律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克拉克定律”。2.库兹涅茨法则(美)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精品文档。2欢迎下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4.大推动理论(二)非均衡增长理论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2.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链条保持活力。连锁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基本观点: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富集地等,这些就是经济空间的中心--增长极。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一是极化效应二是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开发模式1.增长极模式2.发展轴模式3.网络型模式(产业转移)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1.由于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部门,与高梯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2.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区位条件。4.由于环境恶化而影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5.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改善部门的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第一章导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一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7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