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江青冼星海李彦宏莫言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是周朝图书馆馆长,他的名字叫老子,他辞职后,留下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这本书成为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老子》四章柔弱胜刚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像老子骑青牛——“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传世名言”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中国古代最大的老子雕像明道宫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始建于汉代(公元743年),兴盛于唐宋。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的纪念性建筑群。目前的明道宫景区是依照清光绪县志记载,于2004年恢复重建的,由“伊人宛在坊”,“升仙桥”、“犹龙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台”、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构筑严谨,内涵丰富。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清代太清宫关于《老子》《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太极阴阳太极八卦图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当今解读老子的书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不出户,知天下。•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其功。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天下皆知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为美,斯(连词,那么,就)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生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依存),高下相倾(依附),音声相和(协调),前后相随。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nè],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為天下正。•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孟子:主张“仁政”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儒家论“天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道家思想——药店
本文标题:《老子》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6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