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全)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二、什么是教育•广义: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3个人”•人教育人成人人•(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学校教育可分为: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四、什么是心理学•心:心思、思想、感情•理:规则、规律•心理学——psychology•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1》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2》发展心理学:•A、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B、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②儿童心理学•③青年心理学•④成年心理学•⑤老年心理学等等《3》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②工业心理学•③医学心理学•④护理心理学•⑤司法心理学•⑥艺术心理学•⑦体育心理学•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②如何应用规律。•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②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③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④幼儿的心理健康及维护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Eg:幼儿园老师采用行为矫正中的代币制来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能。•(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二、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三、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二)作用•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三)观察的程序•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四)有效观察的条件“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字、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3、消除观察误差(五)几种常见的观察形式•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2、时间取样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3、事件取样•4、核查表作品分析法•1,作品分析法的含义•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2,作品分析法的作用•第一,(见p14)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第二,(见p14)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者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3,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本章作业:•1、教育的含义?•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一幼儿教师的角色•1、意大利瑞吉欧人眼中幼儿教师的角色•(1)幼儿的伙伴:倾听孩子的心声,引领孩子主动学习•(2)设计师:布置适宜的环境•(3)引领者:帮助儿童发现并解决问题•(4)记录者:保存儿童活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5)研究者:探究儿童发展规律及有效教学模式•(6)班级管理者和社会活动者•2、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状况,幼儿教师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一)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二)幼儿人格的塑造者•(三)幼儿心理卫生保健者•(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者•二、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幼儿教师的品德:•A、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恪守职责•B、团结互勉,善于合作•1、幼儿教师与同事之间要团结协作,互勉共进•2、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密切合作•(二)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A、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B、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幼儿教师有效调控情绪的办法:•1、学会体察自我情绪•2、适当宣泄•3、培养积极情绪•C、坚强的意志•D、健全的性格•健全的性格表现为: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协调和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优秀的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经过自觉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性格具有如下特点:•1、乐群性:热情、开朗、待人诚恳、与人和谐相处•2、聪慧性:活泼、有朝气、富于想象、善于思考•3、能面对现实,情绪稳定•(三)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A、较多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B、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四)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幼儿教育中最关键、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种能力:•A、观察能力•B、与幼儿沟通的能力•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非言语和言语两种形式。•2、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非言语沟通。•3、教师与幼儿的谈话,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教师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4、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信念:•即深信凭借着对幼儿的爱、尊重和想理解幼儿那份渴望,•有可能成功的教育每个儿童。•C、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正确的教育观念•2、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D、教育科研的能力•三、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及其促进•(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二)促进教师与幼儿良好关系的措施•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B、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C、掌握沟通技巧•1、使用适当的言语•2、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3、进行有效的提问•(1)提出幼儿能够回答的问题•(2)依个别幼儿的能力调整难度•(3)提问要清楚明确•(4)面向全体,注意差异•(5)恰当回应幼儿的答案•A、要接受不同的答案•B、对答案可以作出补充•C、要避免找出幼儿的错误•四、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训•(一)、幼儿教师的成长•1、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关注生存阶段、•第二阶段——关注情景阶段、•第三阶段——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的关注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学者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巴奇的四种反思的方法:•记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二)、幼儿教师的培训•1、幼儿教师培训采用的形式•观摩教学、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等•2、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讨论法(5)、演示法•作业•选择题:1、幼儿教师的兴趣具有明显的:()A、稳定性B、广阔性C、易变性D、持久性2、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的自我调节策略,理智地调解自己的:()A、兴趣B、意志C、情绪D、习惯3、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是:()A、非言语沟通B、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C、教师与幼儿小组的交谈D、教师与幼儿的游戏4、对于教师的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幼儿,教师不应该:()A、对儿童的答案进行补充B、找出其答案的合理性C、换个方法提问,引导幼儿得到答案D、指出其答案中的错误•答案、•选择题1、B2、C3、A4、D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复习旧知识•1、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2、幼儿教师的角色是什么?•3、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幼儿教师理论知识培训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二)新课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理解)•广义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上——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里演变与扩展。•二、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复杂、概括•(2)心理活动从无意→有意•(3)心理活动从笼统→分化•(4)心理活动从零乱→形成体系•三、心理发展的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eg:2-3岁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幼儿期到学龄初期之间,逐渐形成具体形象思维。•2、定向性与顺序性eg;儿童的动作发展一定遵循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和顺序。*: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是按照从上到下法则(头尾法则)和从中心到边缘法则(近远法则)进行的。•3、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速度、方向、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波浪形向前推进。幼儿前期(加速发展期)→童年期(平稳发展)→青春发育期(第二个加速期)→(平稳发展)→老年期(下降)•4、差异性eg;双胞胎(性格、气质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向)eg: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智力超前,有人智力滞后;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空间思维想象;有人能说会道,有人沉默寡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一)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年龄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不是一个年龄一个样,一些特征可能只持续1年,有些可能持续4、5年。•(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Erikson、E、H、)于1950年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岁)Eg:小孩不让陌生人抱。•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Eg:学会走路了。•3、主动对内疚(3—6岁)Eg:什么事都想自己来做,但又怕做不好,这时会产生内疚。•4、勤奋对自卑(6—12岁)•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7、生成感对停滞感(25—50岁)•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以后)•(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年龄
本文标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0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