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参考时数:40学时)一、课程代码:5215311二、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为印刷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印刷技术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印刷复制的基本原理,明了常用印刷设备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的地位和应用,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印刷工艺理论与实践基础。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的要求:1.了解印刷技术发展史及印刷技术发展的动态;2.了解制版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和使用设备;3.了解平、凸、凹、孔及特种印刷的工艺及印刷机的类别、特性;4.了解纸张、油墨及印前设计、制版印刷及印后加工等基本知识;5.了解印刷品质量检查的方法。四.教材选用:《印刷概论》冯瑞乾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印刷工艺设计》刘丽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数字印刷技术》刘全香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3)、《现代网版印刷工艺》郑德海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4)、《胶版印刷工艺原理》刘昕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约在1300年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第一节:印刷术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文字,语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产生的过程:“结绳记事”、“刻木记事”—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简化字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开始的。人们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按着不同的情节,在绳子上结成不同大小和形状扣结。事大绳结大,事小绳结小。刻木,就是在木板、竹片、石上刻下不同长短的宽窄的条痕,留作记忆的凭证,以便日历查考。随着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画图记事。亦即把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动、植物和各种物体的实际形状,作为符号刻画在石木或穴壁上,用以记事。这些画图就是文字的原始形状。画图记事方便了记忆,但仍无法明白无误地传达信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习惯、修改、约定、规范的演进过程,产生了以字像物形为特征的文字——象形文字。中国汉字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经历了简化、统一的演进过程,加进了大量的以依从声音、附会含义为造字准则的形声字和会意字,逐渐形成了今天流行的系统、规范的汉字体系。几千年来,汉字构造的原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字体的变化比较大。最古的汉字字体是甲骨文,即用尖石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出的象形文字,年代约在殷商。稍后是周代,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直至今天的简化字(见图1—5)。二、笔、纸、墨的产生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公元105年[东汉元兴三年),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作原料制成了“蔡侯纸”。有关中国古代造纸的方法,历史上记载很少,但就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发明迄今两千年来,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化。总结起可归纳以下几点:一是将砍伐来的植物,比如麻类植物,用水浸泡,剥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锅里煮,待晾凉后再行浸泡、脚踩,用棍棒搅拌,使其纤维变碎、变细。二是掺入辅料,制成纸浆。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三是用抄纸器(竹帘之类)进行抄捞、晾干,即可制成为纸。这种纸轻便、柔软、韧性良好,携带方便,制造容易,书写流畅,价格便宜,很快得到普及使用。笔是最早本的书写、绘画工具。“蔡伦造纸,蒙恬制笔”是由来已久的一种说法。在以刀、竹为笔的基础上发明的毛笔,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笔。笔管与笔套均系竹制,笔头为免毫。毛笔的发明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简便的书写工具。墨也是一种书写的书写、绘画用品。用毛笔书写时,—定要配以适量的液体染料。因此常见“笔墨”二字连用,以表示书写的工具。青松可能是制烟墨最常用的材料,烟墨直至目前仍是制黑墨的最佳材料。三、盖印与拓石印章,在初期只作为信凭之用,通常刻的是姓名与官衔,印章的使用方法就是以印章蘸墨。在纸张发明之前,印章多是凹入的反写阴文,盖在信函的封泥土成为凸起的正写阳文,起—种标记的作用;纸张发明以后,流行的是凸起的反写阳文的印章,印在纸上得到的是白地黑字的正写文字。印章的使用,创造了从反写文字得到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这种复制技术,已经孕育了雕版印刷的雏形,为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上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加快了印刷术发明的近程。从印刷技术角度来看,印章相当于印版,盖印即是印刷,而刊刻印章,则属制版拓石拓印是一种把碑刻上面的文字图样印下来的简单方法。春秋以前,在石碑上镌刻文字,民间已广为流传。春秋以后,石碑刻字技术相当娴熟,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石碑上凿刻的通常是凹入的正写阴文,也有的是凹入的笔划构成的纹图。把柔软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用木槌或毛刷隔着毡布轻轻地拍打,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入部分,呈凹凸分明状。待纸张全干后.用刷子蘸墨均勾地刷在纸上,凹下的文图部分刷不到墨.因此把纸揭下来得到的就是黑地白字的正写拓本了,即平时说的碑帖。这种从正写阴文的石碑上取得正写字的复制方法,叫作拓碑或拓石。第二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由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从反刻阳文的整版,经过翻印而获取正写文字或图样等复制品的方法。工艺流程:制凸版—刷墨—铺纸—加压—正写的文字印刷品先把正写的文稿或阁稿誉写到薄而透明的纸上,成为版样;校对无误后,将版样字面朝下贴在板材上;用锋利的刻刀将字形成图形以外的不需要的部分板面刻搀,制成刻有反体文字或图样,即文字或图样凸起的雕刻印版。经校补后,用蘸有墨的刷子在刻版的版面上涂刷,使版面凸起的文字图样均匀地粘满墨,再平整地覆盖上纸张,用没有墨的另一把刷子在纸的背面轻轻刷拭。这样版面上的墨被刷到纸上,稍干后揭下,文字图样就转印到纸上成为一张雕版印刷品了。从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比较完全可靠,在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章粘接而成。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以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记及民间作品,在元、明、清三朝代,雕版技术不但印书,还印纸币。雕刻印刷的重大发展:发明了彩色套印术。采用套版和版印刷彩色图画。雕刻印刷的重大发展:发明了彩色套印术。采用套版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称为多色套印。这种套印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另一种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刷。饾版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由于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dìnɡdòu,将食品堆叠在盘中摆设出来。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清代中期以后,才称为木版水印。是根据原稿设色要求和浓谈层次,将画面分割、勾画、雕可刻成若干块版,有时多至几十、甚至上百块版,然后逐色套合、叠印的工艺技术(见P191—192彩图)。饾版是在套版印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使用的是与原稿完全一样的水墨和纸张,所以印刷质量相当好。第三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较之手抄书,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但用雕版印刷书籍,要把全书的每个字都一一刻在版上,其干包括许多重复的字也要不厌其烦地刻出,工作量人,刻出的字不能重复使用,而是版片储存管理不便,.中国汉字有9万多,而常用的大概2500-7000个,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在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工艺流程:活字的制作—拣字—排版—印刷—拆版——还字。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包括活字的制作、拣字、排版、印刷、拆版、还字等工序,与现代铜字排版印刷的工序几乎完全一致。比起雕版既便宜又经济,因而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现代印刷的主流。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但缺点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活字印刷的原理和工艺:预先用胶泥刻成一个个单字,用火烤使其坚硬。制好的话字按字韵排在特制的木格子里备用。用的时候按要付印的文稿,拣出所需的字、依次排在铁夹板上。加工制成一块平整、牢固的活字印版。印刷方法与雕版相同,印完后把版放在火上再加热,就可将活字取下放回木格中备用了。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县尹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工人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了排字的劳动,(一)活字材料的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二)排字技术的改进和印刷技术的系统总结。轮转排字盘《造活字印书法》(一)活字材料的改进。胶泥刻字,火烧泥活字,易残损,难持久。元朝农学家王帧创造了用木活字代替泥活字的印刷术,提高了印刷质量和速度。到了明代无锡人华燧,首创了铜活字印刷术。(二)排字技术的改进和印刷技术的系统总结。元代王祯对排字也做了改进。发明了轮转排字盘,将木制的单字分别排放在韵轮和杂字轮两个轮转排字盘上。排版时,一人按文稿念出字韵,另一人在两个轮盘间按字韵的拣字排版。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局了生产效率。尤其重要的是王祯将制造木刻活字方法以及拣字、排子、印刷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书,成为世界上最早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第四节现代印刷术产生与演进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后,公元7世纪开始向国外传播。朝鲜早在公元世纪时就经常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回国时住往带走大批的书籍和雕版。日本最早的印刷物是公元770年印制的,它是中国东渡高僧鉴真和尚与同去的中国匠人刻印的,该经至今仍有实物留存。越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印刷术也是从中国印刷术传入后发展起来的。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伊朗、埃及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13世纪时中国印刷术传入当时东西方文通枢纽伊朗。欧洲人通过伊朗认识到中国印刷术的作用和方法,使得中国印刷术在欧洲很快地传播和发展起来。中国印刷术,这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只有重要影响的伟大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在国外,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宁印刷术有突山改进和巨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各国学者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1395—1468)。他发明的铅合金字印刷术的年代是1440年,比我国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约晚400年,但他发明的铅合金印刷,特别是承印方式出“刷印”变为“压印”,为现代印刷奠定了基础。谷登堡铅活字印刷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作活字的材料为铅、锡
本文标题: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1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