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范文
一封奇怪的公开信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一位辛酸的父亲一场为人的大讨论这封“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引来南京大学师生的议论,以下便是《现代快报》记者采撷的部分论点。论点一:大学生攀比风司空见惯记者听到不少学生都在议论:是的,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啦。中文系一同学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信中的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了。南大外语系一教师称,大学扩招以后,不少家底殷实而又不肯努力读书的人也进了大学。因而,近些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冲击,导致他们与别人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已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甚至会说出一些怨恨父母的话。论点二:性格缺陷是从小养成的南大一名陈姓研究生仔细看完信件后表示,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很可怜,养育多年终于使儿子实现了他当年的大学梦,却没想到儿子已变成一个只想从他们身上榨油水的人了;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此类父亲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可怜的父亲到底错在哪儿呢?陈同学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论点三:即使是虚构也源于现实有个男生过来看了以后,很是气愤,他先是说这件事肯定是造谣的,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但别人反驳称,即便是虚构也源于真实,因为此类现象在他们的同学身上就有。后来,这个男生便不吭声了,但等前一批看的人一走,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信件撕掉了。一名女生说,这封信饱含感情,或许他指代的正是所有的父亲。他的猜测顿时引来了众人的附和。论点四:家教、学校和社会难辞其咎辛酸父亲来信的震荡波里,除了家长的反思和大学生的补救行动外,还要看到辛酸父亲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南大哲学系科学哲学教研室主任萧玲博导从三个层面上分析了辛酸父亲来信背后隐藏的中国教育问题。首先,为人父母者要从信件的一些细节中悟出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因为他们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成为惟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这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高校则又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了。最后,东西方在育子观念的差异或许也是辛酸父亲悲剧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西方国家里,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又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养活自己足够便利的机会,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教育时评:谨防养出“白眼狼”这几天南京大学的学子心情颇不平静。事缘于11月1日下午,校内公告栏出现了一封公开的家信。在这封家信里,署名为“辛酸的父亲”的写信人所勾勒的儿子形象,不能不令有良知的人心灵受到强烈撞击——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儿子养育成人,并且在儿子身上实现了自已的大学梦,没想到儿子却变成一个只想从父母身上榨取油水的“白眼狼”。据南京大学学生反映,信中所披露的现象在大学挺普遍的,哪个学校都有。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元:吃饭通常下馆子,一天30元饭钱是小意思;手机、MP3、名牌穿戴也少不了。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大学生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只好从双亲那里榨油水,信中的情况就屡屡出现了。不过,看完“辛酸的父亲”的这封信,在同情之余,也为这位父亲的至今不觉悟而感到可悲。他怎么就意识不到,儿子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做父母的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造成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应该只是教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教导孩子如何做人,而孝敬父母则应该是学做人的第一步。遗憾的是,在社会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常见了,他们往往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学音乐,学画画,学下棋,学奥数,就是想不起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们大概以为,只要自已对孩子好,孩子在懂事之后就会对父母好。孰不知习惯成自然。一旦孩子认为父母的奉献理所应当,稍有差池,反而会引来怨恨。曾有一位母亲,对儿子百依百顺,好吃的全都给儿子,自己从来不吃一口。有一年冬天,儿子要吃香蕉,母亲冒着鹅毛大雪跑遍市区买回一串香蕉。回到家里,肚子饿极了,拿起一个香蕉,才吃了一口,儿子就声色俱厉地叫道:“吐出来!”湖北有位13岁的少年,用菜刀砍死了正在睡觉的父亲。审讯人员问他为什么要杀死父亲,他横眉立目地回答说:“他今天为什么批评我,骂我!”本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孝”字就是支撑历代王朝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石之一。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从汉代中后期开始便有了“举孝廉”的制度,即由地方官将本辖区内的以孝闻名者推荐给朝廷,经考查属实后便可步入仕途。算起来,这种制度要比科举考试的历史还悠久得多呢。可以说,孝顺之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历史发展到今天,如同许多民族传统的式微,“孝”字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里却变得愈来愈淡漠了。难怪有些做父母的总是想不起来教孩子孝顺,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该孝顺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就做得特别漂亮。小时候,刘亦婷的家里并不宽裕,家里有了好吃的,却是大家一起吃,为的就是让孩子不要特殊。孩子总是很快吃完然后盯住母亲那份。每当这个时候,刘亦婷的母亲总是味同嚼蜡。同所有的母亲一样,母爱的本能驱使她想把好吃的都留给女儿,但理智阻止了她。不仅如此。在孩子学习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她仍然要求孩子尽其所能分担家务。事实证明,她的教育策略是成功的。她的女儿不仅考上哈佛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尤其重要的是,分享和感恩已成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有女如此,夫复何求!与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共勉:言传身教,从小处着眼,谨防养出“白眼狼”。教育时评:不体谅父母的人是可耻的老实说,在我对这封信的措辞再三体味之后,凭我的判断,我觉得这封信不应是出自一个父亲之手,也就是说这封信的作者身份“可疑”。或许是有的人对这样的同学看不过眼,仿拟父亲的口吻来提醒同学的,也可能是有人从网上“荡”下来以劝讽这样的现象的,但是,我想,我们权且相信这是一位父亲的心声吧: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多少这样的脸上贴金、肚里有气的父母呢?我们又见过多少没有心肠、盲目攀比的大学生呢?我曾经接到过一封读者来信,对父母不顾自身条件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提出了批评,而在孩子的愿望越出了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因为让孩子失望而内疚自责。这个读者对父母的这种纵容孩子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正是父母的纵容导致了孩子的不孝。我对这位读者的说法并不苛同,但考虑到作者所提到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便在评论版编辑刊出,结果读者反响强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件事,也让我感慨不已:如果说现在我们怎样做父母是个问题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怎样做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更是一个大课题。正缘于此,华中科技大学曾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回家给父母洗脚,让在给父母洗脚的过程中体味亲情,这也可谓是用心良苦吧。人人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不会体谅父母。家境好的,有的孩子可能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家境不好的,有的人可能还会在对比中嫌弃父母。每个家庭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不管条件如何,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是最真挚、最无私的,从不求回报,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历尽艰辛将自己养大,不可不常怀感恩之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大学生(岂止于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社会?一个不懂得体谅父母的人是可耻的,一个不会爱父母的人是可悲的,这样的人,是不会也不应该赢得社会的尊敬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的背影,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对于朱自清来说,这是一个遗憾的回忆,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纵有再多的深情,也难以弥补父母失落的缺憾。感谢父母、体谅父母吧,赠人玫瑰之后,历久犹有余香,而反哺于父母的一滴深情的泪珠,对父母来说,都可能是一个满足的世界。愿这封信能够“一语喝醒梦中人”。给“辛酸父亲”的回信亲爱的父亲:您好,近来身体可否安康?家中一切可好?您的来信儿已收到,您的钱款也已寄达。看到您的来信,儿深深震撼,惭愧难当,颜面无存。儿知道错了!父亲,都怪儿幼稚无知,不知家庭的负担,不知父亲的艰辛!还记得小学时,您送儿上学时儿的兴奋;还记得初中时,儿拿着学校奖学金时父亲的笑容;还记得高中时,儿将剩下的钱塞还给父亲您手里时,父亲表现出的满意;还记得刚踏入大学校门时,父亲您把数了一遍又一遍的钱,悉数塞到儿手里的放心与期望!学校离长途车站三四里路还不止,这么长的路您却执意要步行,背着大袋,提着小包,您无非就是想节省两元钱车费啊!父亲啊,当儿看着您两手空空远去的背影,儿在校门口哭了,流出来的哪里是泪啊,分明是对父亲的无限尊敬啊!然而,不知何时起,儿没有了高中时的斗志,没有了先前的节省。儿只知道,在这纸醉金迷的大城市,我只有和同学一样地花钱,才会融入到城市的圈子,只有和同学一样的花钱,才会踏入上流格调的情趣世界,也只有和同学一样地花钱,才不会被鄙视为“乡巴佬”,也只有和同学一样的花钱,才不会被欲望的绳索勒得闯不过气来。儿于是便选择了出入网吧、酒吧甚至迪吧。与他们一起进出,穿一身名牌,用一款手机,出门哪怕只有半里路,也要打一下“的”。这种光鲜亮丽的日子,给儿带来了少许“尊严”的同时,原来也给远在故乡的您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儿认为打工可耻,但儿却不得不打工。面对城市的霓虹闪烁,儿对同
本文标题:《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6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