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二)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1982年,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文章指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这样,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一)句法平面的研究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二是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指出句法结构中词语的关系。(二)语义平面的研究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比如:1、他买毛笔。2、他写毛笔。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而言,“毛笔”是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句法结构中去探寻。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①动核结构(述谓结构);②动词的“价”;③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④语义指向;⑤歧义;⑥词的语义特征;⑦词义的选择限制。(三)语用平面的研究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语用的。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比如:他骑走了自行车。/自行车他骑走了。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①主题和述题;②表达重心和焦点;③语气;④口气;⑤评议;⑥句型或句式的选择。三、三个平面的关系(一)三个平面都很重要,任何一个句子都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二)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三)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四、三个平面理论的意义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①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②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1、词类序列相同。2、①是歧义句,②不是。原因:1、结构不同:①既可以是兼语句,②又可以是连谓句;只能是兼语句。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傲”没有。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子。”①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②沙发了。|桌子了。|椅子了。|凳子了。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春天”等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征相容。“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的变化。“沙发”等词没有[顺序]的语义特征,不能跟“了”结合。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①狼咬死了他家的羊。②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③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他住在川师。”“他在川师住。”,有何不同?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2、语义平面: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3、语用平面:(1)时间的逻辑顺序不同。他住在川师/他在川师住他跳在马背上/他在马背上跳他跑到川师/他到川师跑(2)信息焦点不同。他住在川师他住在哪儿?*他干吗在川师?他在川师住他在哪儿住?他在川师干吗?4、关于语用学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大语用学,即交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学。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讨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三个平面”关于现代汉语“副词+名词”现象的讨论一、“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新现象青岛啤酒,很德国,很德国!芙蓉古镇,很中国,很成都。两种评价态度:(一)不合规范,应该否定。1、语言学的任务在说明,而非判决;2、注重既有的规范,忽略了语言的演变;3、注重静态的规则,忽略了语言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突破。(二)是正确的说法,是淡化语法形式的结果。1、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形式;2、不懂得什么是淡化语法的要求;3、语法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按教学理念或教学要求而改变。一个经典的实例:It’sme和It’sI。(三)是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加以研究。(一)判断新现象的条件1、不是很难理解;2、可以有限地类推;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回答第一个问题:“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回答第二个问题: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可以有限类推。回答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两个途径:一是广泛搜集语料;二是采用问卷调查,不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能有局限性。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我们可以对第三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注意:这种使用范围显然排除修辞上的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老栓,就是运气了你!第四条(有独特的语用价值),答案也是肯定的。后面做专门讨论。二、“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1、词的本质义与属性义英国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将意义分为七类,其中一类是内涵义。我们不妨将内涵义称为属性义。葛朗台表指称。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本质义)性格特点:吝啬(属性义)绵羊羊的一种,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性温顺。……《现代汉语词典》“性温顺”是属性义。不过属性义通常不反映在词典的解释当中。试分析“雷锋”的本质义和属性义。2、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该名词属性义的认知程度很绵羊很雷锋很葛朗台*很山羊*很板凳*很桌子柠檬——?很柠檬?李老师——?很李老师柠檬果汁,非常柠檬(增加语境提示出属性义)三、副词对名词的规约作用1、凸显名词的属性义淑女英雄喜剧——本质义很淑女挺英雄非常喜剧——属性义2、对名词蕴含的属性义做量(程度量)的评价三、“程度副词+名词”的语用价值1、什么是语用(1)狭义的(表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看,满山的枫叶都红了。(独立语、陈述)怎么了,你?(易位句、疑问)(2)广义的(即所谓“大语用”:语境、交际主体、修辞活动等,不一定表现为特定的语法形式)2、“副+名”的语用价值(1)补偿作用他的长像很中国。中国人的长相缺少必要的形容词来描述。可以感知,却没有特定语言符号。(2)增大信息量高逸十分男子汉,成了众多异性倾慕的对象。男子汉:勇敢、沉稳、义气、敢做敢为可感知,可描述,难以用一个词去概括。(3)避开特定的感情色彩。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4)新奇俏皮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五、从词类功能游移到词性的最后分化1、缺少形态,为词类功能游移提供了方便。2、词类功能游移有语义基础、有语用价值、有句法表现。3、从语用到语法的转化,主观性到主观化(句法化)。词性的最后分化规矩、传统、道德、科学、权威、时尚……容易被分化的词主要是抽象名词。分化之后,其意义分别表示名词、形容词的本质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语用色彩被消磨。注意两个不同的“非常”:非常时期、非常局势、非常人物、非常时间、非常现象、非常举动、非常会议、非常男女…汉语语法学界在认真吸取国外诸多语法理论之长.结合汉语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胡裕树、范晓1985)。尽管对三个平面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对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的观察.发掘句法、语法、语用多方面的因紊,已成为语法学界的共识。最早从理论上区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正式提出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三个平面”。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语法的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作了探讨.并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第三.
本文标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2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