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第二章三家村国学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又: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什么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又:恶的观念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而言的,相伴相生的,(没有绝对的概念)。所以圣人(老子说的圣人是指好的国家管理者,孔子讲的圣人或许更倾向于道德的楷模)都是按照规律办事情,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教化民众,让万物自由生长而不妄加引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做了该做的事情而不自恃己能,事情做成了之后也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一切功劳还是属于他。启示:老子在第一章告诉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谦虚好学。第二章接着就告诉我们一切价值观的判断都是基于我们的立场,不是绝对的,不是客观的。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相伴而生的,都是相反相成的。我们对事情的好恶也都是主观的,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A和B比较,A是美的,B是丑的。但有过B和C比较,也许B是美的,C是丑的。唐朝的时候因为杨贵妃的原因,一度女人都是以胖为美,而到今天肥胖的女人恐怕就没人喜欢了。“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也是因为一种价值观的判断。很多外国人娶的中国妻子都不是很漂亮,这是我们的感觉,而在他们的眼里却很漂亮,因为他们或许觉得东方女性就是漂亮,他们参照的是西方女性,这也是价值观不同。人的判断都是有立场的,善恶也是有立场的,一个人杀人无数,黑社会认为他是优秀员工,而公安局说他十恶不赦,这也是因为立场不同。外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致的,公平的,但是每个人对环境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有人欢喜有人忧。比如天突然下雨,久旱无雨的农家人会欢欣鼓舞,而刚刚洗了衣服晾晒在外面的妇人却会骂天骂地;被困在外面的情侣会很高兴又可以多缱绻一会儿,而着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却十分焦急。所以说,只要你是正确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确的。有个经典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生活幸福还是痛苦,不在外界,而在内心。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太太,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杂货的,二儿子是卖雨伞的。天一下雨,老太太就发愁了,说:“完了,老大今天出不了门,什么都卖不了。”天一出太阳,老太太又说:“完了,老二今天雨伞卖不出去了。”一年365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所以她每天都说:“完了,完了。”今天老大完了,明天老二完了,一年365天都是“完了”。是不是老天对这个老太太不够意思,折腾她,是不是在和她过不去呢?不是,是她的思维出了问题,只要颠倒过来想一想,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天一出太阳,老太太就说:“太好了,今天老大卖货,老二休息。”天一下雨,老太太说:“太好了,今天老大休息,老二卖伞。”“一年365天,我们家天天都有销售额,每天都有钱进帐,两个儿子轮着休,多么幸福的生活呀!”既然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好和坏,高和矮都是相对而言的,或许都有他的理由和价值,我们人类又何必过度地去厚此薄彼,执着于其中之一,而引起对立,造就矛盾呢?如果每个人心里都少一点好恶,也就会少很多烦恼。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以博爱的心对待芸芸众生,宽容的接纳所有的子民,没必要过度妄为,以自己的偏好去做些选择取舍,让有的被喜爱,有的被厌恶,造成社会的对立,贫富的分化,产生了很多人为的矛盾,最终形成混乱和灾难。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价值观的判断都是主观的,难道就不需要价值观的教育了吗?当然不是,老子这里依然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自信,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做人要有弹性,学会吸收别人的不同意见,就是要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寻找相对客观的真理。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中一个继承衣钵袈裟。一天,老和尚对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见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遵命去了。实践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片树叶虽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树叶。二徒弟在外面转悠了半天,最后却两周空空而归,他对师傅说,我见到了喝多很多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完美的。。最后,老和尚把袈裟传给了大徒弟。美丑转换从前一个富人,娶了一妻纳了一妾。妻子长得丑陋,妾长得漂亮。但富人问道士为什么最近发现妻子越来越漂亮,而且变得越来越丑陋了呢?道士回答说,妻子在你纳了妾之后,发现自己不如且漂亮,于是就很谦卑、柔顺,于是就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而那个且呢,发现自己比妻子美丽就越来越骄傲,盛气凌人,于是就变得越来越丑陋了。:“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元末起义的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因为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了绢和厚重的金币去,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云林名)不能为王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弄得士信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游乐,泛舟中流,另外一只小船上传来一股特别的香味。张士信说:“这只船上,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张士信一见,便叫从人抓他过来,要拔刀杀了他。经大家恳求请免,才大打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但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便说:“一出声,便太俗了。”倪云林因为太爱美好洁了,所以对于女色,平常很少接近。这正如清初名士袁枚所说的:“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金陵的一位姓赵的歌姬,就把她约到别墅来留宿。但是,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完了,上了床,用手从头摸到脚,一边摸,一边闻,始终认为她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澡,洗好了又摸又闻,还是认为不干净,要再洗。洗来洗去,天也亮了,他也算了。自然之美天有大美而不言。人的自然之美,塑料花,美吗?不如真花美,尽管真花可能枯萎了一个花瓣。假山,美吗?不如真山,可能平淡无奇。“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宋代的大儒程颐,在哲宗时代,出任讲官。有一天上殿为哲宗皇帝讲完了书,还未辞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栏杆上,看到柳条摇曳生姿,便顺手折了一枝柳条把玩。程颐看到了,立刻对哲宗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推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兴,随即把柳条掷在地上,回到内宫去了。因此后来有人说,讲孔门的道理,无论怎样说,也不致超过孟子。而孟子对齐宣王说,好色、好货也都无妨,只要扩充所好的心与天下同乐就对了。偏是倒霉的宋哲宗,遇到了程夫子,一根柳条也不许动。当了皇帝的,碰到如此这般的大儒,真是苦哉!由于这些历史故事的启发,便可了解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道理,也正是“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另一面引申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善则无友。知道因果相对、福祸相依的道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果相对的道理,自始至终,是要人匆作祸首、莫为罪魁的教示。但这里的美学价值太大了书法、园林、绘画、音乐、文学宇宙的一切法则,始终不离循环往复的因果定律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所以他便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因此,如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子长(迁),在他的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都是同一道理。引而申之,老子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比如这个天地间的万物,它们都不辞劳瘁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后,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它们总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据为己有。“弗居”的“居”字,便是占住的意思。正因为天地万物如此这般,不自占为己有的在作为,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任自然的伟大,始终不能离开它而另谋生存。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我们的问题????你消化别人长得丑吗?你羡慕别人长得俊吗?你珍惜你所有的东西吗?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则全1,枉则直2,洼则盈3,敝则新4,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注释:1、曲则全:委曲者反得以保全。2、枉则直:弯曲反得以伸展。枉,指弯曲。3、洼则盈:低洼之处反得以充盈。4、敝则新:破旧的事情反而能够孕育新事物。5、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坚守“道”而判断天下的吉凶祸福。一,这里指“道”。式,在古代“式”是一种占卜工具,占卜者根据“式”转动的结果来占卜吉凶。在这里,“式”喻指“道”。译文:委曲反能保全,绕弯反能直达,空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返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能迷乱。所以,“圣人”持守唯一的“道”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显示,反能彰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明辨;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妄自尊大,反能长久。只有不与他人争斗,天下才无人能与之争斗。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这样的话,怎么会是假话呢?确实是一个全面的概括。这一章主要说圣人,所以能道全德备,众美皆具者,皆由虚心体道,与物无争,所以能众德交归。“曲则全”,曲是圆的唯一构成要素,无曲不能圆。圆曲内空外有,代表空有不二,不二就是全。全有全事即理,理事不二;全妄即真,真妄不二;全修即性,性修不二;全他即自,自他不二。不二就是佛,不二就是究竟圆满。内空就是要空人我执,人我执就是见思烦恼;要空法我执,法我执就是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里面无我无烦恼时就是理体。外有是事相,只要心里面无我时,外面的事相自然一如。空人我执,法我执,在佛法中称布施波罗密,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分财布施,财布施有内财是身体,外财是功名利禄,财布施能破人我执;法布施是所知见,放下所知见,能破法我执。“枉则直”,枉的意思是弯曲,弯曲代表柔软,柔软是随顺人之本性而不违逆,随顺大道而不逆,随顺才能与道合一。合一之心则为直心,直心就是一心,直心就是真诚心。佛法说:直心是道场。在菩萨六度中称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从前一位小和尚,到山下人家化缘,走进门口,见到一位少妇正在串珍珠,少妇见小和尚进来化缘,就到到后堂准备食缘,因为仓促离开,就把正在串的一颗大珍珠,随手放在桌上,由于未放珍珠稳当,随即滑到了地板上,这时一只白鹅走了过来,看到珍珠就一口吞到了肚子里面,小和尚亲眼目睹了这一事实。等少妇来后,遍寻这颗名贵珍珠不见,就问小和尚,小和尚默默无言,一声不吭,少妇找来众人大声问责,和尚仍不开口。。于是动了众怒,一阵拳打脚踢,这位守戒的小和尚,任你怎样怀疑,对他无礼,妄施刑罚,他念念不忘教诫,宁可为戒死,而不破戒生。所以难忍能忍,一片精诚,坚持到底,不发一言。而那只白鹅,在人多吵闹之中,不巧被人们乱脚踏死。和尚看到鹅已被人踏死,便开口说道:“你们别再打我了,珍珠在这里。”大家让他快把珍珠交出来,和尚说:“在鹅的肚子里”。大家感到哭笑不得,异口同声地说:“您为什么不早点说明?”和尚说:“我是佛弟子,要遵守戒规,我若早说,您们势必要杀鹅取珠,我就犯了杀戒。若说没看见,便犯了妄语戒,深觉左右为难,还是守
本文标题:老子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3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