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初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考纲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形象类:比喻、比拟、借代*强调类:反复、排比、对比、夸张、反问*含蓄类:设问、引用(用典)反语(双关)*连贯类:对偶(顶真、回环)1、比喻:明喻、暗喻与借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是“像、好像、好比、似、如、若”等。暗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也都出现,比喻词是“是、成、变成、成为、成了”等。简单格式:甲像乙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简单格式:甲是乙简单格式:乙代甲作用:使语言形象生动,还可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形象类*明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暗喻:啊!黄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形象类2、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例: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例:钦差大臣满天飞。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形象类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相似点,而比拟则不一定要求相似,它们只是具有模仿性,是将拟体的特征移接到本体上来。☆奋勇杀敌打豺狼。☆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比喻比拟*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一定要出现本体。比喻一般喻体以名词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比拟一般以动词形式出现在状语、谓语的位置上。形象类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需表达的事物。A、专用名代替通用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聪明才智的人)B、用事物特征代事物:黄发垂髫(代老人和小孩)借喻和借代的区别:①借代侧重在代替,借喻是一种比喻。②借代侧重于“相关性”(本体和代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不能改为明喻,而借喻侧重于“相似性”,可以改为明喻。③二者可以用能否加“像”字来辨认。可以加“像”是借喻,不能加“像”是借代。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形象类4、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连续反复)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间隔反复)作用: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5、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系,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华,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定的春光,一定的清香,一定的暖意。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强调类6.夸张:对事物作扩大、缩小的描述。例: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香港这弹丸之地。(缩小)作用: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现强烈的感情。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强调类7.对比: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例: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更为鲜明、突出。8、反问:用疑问的句子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明知故问,答在其中)那新规划出来的牧场,不就是流动的财富吗?作用:语气强烈,加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强调类9、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自问自答:那是什么呢?是名贵一紫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含蓄类10①引用:使用名言、谚语等。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并丰富内涵;②用典:引用诗文作品中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以凝练的语言含蓄地抒情、说理,并丰富内涵。例: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例:芳村近,田原隐隐,疑是避秦人。含蓄类11、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语言表达力度。13、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12、双关: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谐音双关让暴风雨(革命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语义双关作用:使表达含蓄曲折,委婉幽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含蓄类连贯类试题精选1.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2005秋季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鼠,特别是家鼠,本是令人痛恨的动物,然而它在十二生肖的乐队中却有拉首席小提琴的荣耀。古人用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子”位的鼠永远打头。•文中第一自然段说到鼠有着“拉首席小提琴的荣耀”的意思是________(2分)鼠在生肖中排行老大2002春★2.这一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林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2007秋【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点拨】答题时要结合文意。本句是说树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第2个要点容易忽略,应与全文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作者说杭州种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意在表现杭州生活环境之美。在杭州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3.这一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3分)答: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1分)古韵犹存的意蕴(历史的沧桑)。(1分)2008春★4.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文中排比手法加强语势,增强文章感染力,赞美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有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答: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强调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突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兴致勃勃、超然物外的心情。•请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的表达效果。此句用典,词人以廉颇自比,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空有抱负的实际遭遇。词人恰当地用典既使诗歌语言精练,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又含蓄而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3分)(2004秋)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仿佛。•当行军的军歌响起时,那整齐有力的步伐,便是振奋人心的宣言,我们热血沸腾,仿佛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当领奖台上《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响起时,那慷慨激昂的乐曲,便是鼓舞斗志的号角,我们兴奋、投入,仿佛一次新的冲刺又开始了。•当茶叶的清香飘起时,那碧绿的茶叶,便是湖中的小舟,我们舒畅自在,仿佛烟雾缭绕的仙境就在眼前。
本文标题:初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1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