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基本情况东江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山,源区包括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上游称寻乌水、在广东省的龙川县合河坝与安远水汇合后称东江。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注入狮子洋(东江概况详见附表1)。东江干流全长562km,其中在江西省境内长度127公里,广东省境内435km,平均坡降为0.35‰,石龙以上干流长520Km,广东省境内393Km。流域总面积35340km2,其中广东省境内3184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0%,;石龙以上流域总面积27024Km2,广东省境内23540Km2。东江流域基本情况汇总表市名广州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合计一级支流(条)11101426大型水库(宗)325中型水库(宗)6841912150大型水闸(宗)4151万亩以上堤防(宗)421723取水口(宗)11369202356221257排污口(宗)61319梯级电站(宗)121114河沙可采量(万m3)230.7230.7注:河沙开采量为2007年可采量1东江流域图2东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流域内多年平均雨量为1500~2400mm之间,平均值为17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000~1400mm之间,平均约为1200mm。多年平均气温为20~22°C。多年平均径流量(博罗站)为237.9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1975年的374.4亿m3,最小年径流量为1963年的50.5亿m3。根据1956-2005年径流流量系列分析,东江流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331.1亿m3。2005年石龙镇以上水资源总量约260亿m3,东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约为291亿m3。东江流域中上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库有三座,分别为位于支流新丰江的新丰江水库、位于贝岭水和寻邬水汇合口下游枫树坝水库和位于支流西枝江的白盆珠水库,三大水库总的兴利库容为82.3亿立方米,控制面积11736平方公里,占石龙以上流域面积的42.8%。东江主要支流有贝岭水、利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曾田河等,东江干流水质尚属良好,流域内的西枝江、淡水河等部分支流和三角洲区域水质则相对较差。由于面源污染原因,干流丰水期水质较枯水期差。东江干流枫树坝以下共布置14个梯级,分别为河源市的龙潭、稔坑、罗营口、苏雷坝、枕头寨、蓝口、白坭塘、黄田、木京、横圳(风光)、沥口(观音阁)电站和惠州市的下矶角(福园)、博罗(剑潭)电站及东莞市的石龙电站。其中,已经建设完成的有枕头寨、木京;正在建设中的有蓝3口、黄田、横圳(风光)、博罗(剑潭)四宗。东江流域内提水、引水工程2万余处,截至2007年7月份,在东江取水的较大取水户主要有: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最大取水流量100m3/s,年规模24.2亿m3/a)、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最大取水流量26m3/s,年规模7.2亿m3/a)、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最大取水流量12.08m3/s,年规模3.8亿m3/a)等。2005年流域内各主要城市的用水量为:广州83.7亿m3、深圳16.8亿m3、河源16.6亿m3、惠州21.4亿m3、东莞20.2亿m3。东江直接肩负着河源、惠州、东莞、广州、深圳以及香港近40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东江流域五市人口约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成,GDP约两万亿,占全省GDP总量的七成,在全省政治、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江流域是一个关联度高、整体性强的区域,东江水资源已成为香港和东江流域地区的政治之水、生命之水、经济之水。二、水资源情况1、降水量2005年东江流域年降水量1897mm,折合年降水总量约446亿m3,较上年(枯水年)增加55.8%,比常年高8.3%,属丰水年。4东江流域1997-2005年降水量情况表单位:mm年份多年平均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河源174321601710130916651851136263412201875惠州187221921852163221542206153996712561957东莞169020101722135719011942151394913521865深圳1948249521812164223324341535117213081890广州1680181016901800169021711717100814381866东江1751217817701450187419771421135512171897注:其中广州、深圳的降水量包含东江流域以外的总量2005年东江降水量虽比上年有很大增加,接近常年水平,但降水量年内分配极端不均。全年降水量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总降水量的85%,其中5-6月的暴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该时段降雨强度大,水量来去迅速,洪水资源大部份随江入海未尽利用;枯水期(1-3月及10-12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其中10-12月仅占2.5%,降水量丰、枯水期相差悬殊,导致局部地区枯季受干旱灾害、咸潮上溯的威胁。2、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加并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而得。2005年东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是260亿m3,较上年增加101.2%,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566亿m3,1956-2005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331.1亿m3,年径流深为1063mm,产水系数(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比例)约为0.58,产水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110.45万m3。东江流域1997-2005年水资源总量情况表单位:亿m3项目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总水资源量328235189229289160159130260地表水资源量328235189229289160159130260地下水资源量68.963536476425948663、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包括海水淡化处理量)另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2005年东江流域总供水量为39.4亿m3(不包括对香港供水量7.7亿m3),比上年增加1.4亿m3。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6.6%,地下水源仅占3%;其它水源占0.43%。在地表水供水量中,提水工程占40.2%,蓄水工程占32.6%,引水工程占27.3%。引水工程供水较上年减少5.5%,蓄水、提水均较上年增加。6东江流域2004、2005年供水量情况表单位:亿m3项目蓄水量引水量提水量地下水其他供水总供水量200411.511.014.11.30.1238200512.410.415.31.20.1739.44、用水量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农业、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五大类用户统计。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城镇公共用水包括建筑业和服务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和农村生态用水。2005年东江流域总用水量39.4亿m3,其中农业用水20.1亿m3,占总用水量的51%,工业用水11亿m3,占总用水量的27.9%,城镇公共用水1.8亿m3,占总用水量的4.6%,居民生活用水6.1亿m3,占总用水量的15.5%,生态用水0.4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1%。东江流域2004、2005年用水量情况表单位:亿m3年份生产生活生态总用水量农业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7200422.48.11.85.30.4238200520.1111.86.10.4239.45、用水指标2005年东江流域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92m3,万元GDP用水量178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7m3,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857m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235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60L/d。2005年,人均综合用水量最高的是广州,最低为深圳。广州、深圳、东莞人均本地水资源量在800m3以下,且人均综合用水量接近人均水资源量,其供水主要依赖上游的过境客水。东江流域2001-2005年用水指标表年份人均GDP(万元)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综合用水量(m3)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m3)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L/d)当年多年平均含火电不含火电城镇生活农村生活20012.01653325116113102122314320021.8159733111411286121014620031.55409264797789316215120041.921719504262929192521515220052.773243303549217887848572351606、用水趋势东江流域农业用水量稳中有降,较上年减少10.2%。而工业及生活用水量则持续上升,其中工业用水量较上年增加35.8%,生活用水量较上年增加15.1%。2005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8均较2001年有较大降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指标呈增长趋势。7、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以水资源利用率表示。水资源利用率等于本地总用水量除以本地总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多年平均)中本地总水资源量采用1956-2000年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2005年由于降雨较上年增加,水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东江流域(含东江三角洲)为33.1%(2004年达到最高值为38.5%),水资源利用率(多年平均)为35.4%。8、水环境状况东江流域江河湖库水体水质状况采用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单项评价。有机物和细菌指标依然是饮用水源水质的主要污染项目。按地市水源情况分析,水质较好的城市为河源,水质较差的为广州、惠州、东莞。在水库水资源中主要污染项目为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全流域水库水质总体较好,但水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忽视。东江流域各市废、污水排放量表单位:亿m3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备注9河源惠州东莞6.598.5110.6312.212.9深圳8.979.569.810.211.8为全市排污量广州37.8638.7944.4942.135.6为全市排污量2005年东江上游赣粤入省水质为Ⅱ类,东江流域主要江河以I-III类水质的江段居多,由于降水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水资源质量状况较上一年度略有好转。水质较好的仍是在惠州以上河段,水质较差的是流经城市江段(东莞运河、西枝江惠州城区河段)和水量较小的跨市河流(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河段的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粪大肠菌群、耗氧有机物和总磷,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其中河源以上河段、新丰江水库的水质全年保持Ⅱ类;惠州城区以下水质多为Ⅲ-Ⅳ类,枯水期水质堪忧;太园泵站以下河段水质多为Ⅳ类;石龙以下网河区由于大量接纳东莞、广州的废污水而多为Ⅴ类甚至劣Ⅴ类。支流秋香江水质为Ⅱ类,西枝江水质为Ⅳ类至劣Ⅴ类。龙岗河、淡水河水质常年严重超标,多为劣Ⅴ类。1997年~2005年东江流域各江河湖库水体水质情况年份I类II类III类IV类V类劣V类综述1997东江干流及支流枯水期水质均达II类东江水质优良,基本未受污染1998百盆珠水库水达到I类;东江干流丰水期在I-II类之间枯水期博罗河段为III类全省江河水质以东江为最好101999东江各水库水质最好达I类枫树坝至石龙河段、西枝江为II类惠州市及以下为III类东江水质较好2000惠州以上、西枝江、百盆珠水库为II类惠州市及以下为III类淡水河为V类东江水系水质总体较好2001新丰江水库、显岗水库、白盆珠水库及东江干流石龙以上河段水为II类支流西枝江水质为III类东江水
本文标题:东江流域基本情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9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