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创新课堂导入法探究陈先武【摘要】好的导入法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结合教学实践,采用目标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方式为成功的语文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语文导入法例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但它却处于开头地位。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的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像是思想的电火石光,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堂课用恰如其分的导语有针对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使学生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中来,能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课堂导入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结合实例来谈谈。一、目标导入法。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目标要求,会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就可以先明确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学生就可以对照这个目标来确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很快就能自学文章了。一般课文内容较浅显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寓言四则》、《旅鼠之谜》(位梦华)、《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俗世奇人》(冯骥才)等。二、释题导入法。通过分析课文题目就能让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直接出示课题,然后提问:你从课题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有的同学说这个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课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发生的哪些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类列出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发生的事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内容,教师的课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课题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真正的英雄》(里根)、《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故宫博物院》(黄传惕)、《信客》(余秋雨)等。三、故事导入法。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吧?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在这次会见中,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为刘备今后的发展规划了一幅蓝图,这才有了后来的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的伟业。大家想知道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怎样一幅发展蓝图吗?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详细记录了这件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与此相关的文章《隆中对》。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情景之中了。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课文或者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及出自于长篇小说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杨修之死》(罗贯中)、《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出师表》(诸葛亮)、《隆中对》(陈寿)、《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等。四、激情导入法。“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抒情味很浓的散文或诗歌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光未然的《黄河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莫怀戚的《散步》等。五、音乐导入法。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恰当得使用音乐导入课文可以让学生快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味作者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在声音的世界里》就可以先放一段音乐——《梁祝》。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得听,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听到这段音乐后有什么感受?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肯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老师可以不矛评价。在些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大家对音乐的感受可能不完全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但我们会发现:一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音乐一定会深入我们的心灵,带动我们的情感,让我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教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当代作家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和他一起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自然的就会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春》(朱自清)、《紫藤萝瀑布》(宗璞)、《郭沫若诗两首》、《黄河颂》(光未然)等。六、联想导入法。由课题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成语典故、诗词歌赋以及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称为联想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其了解语文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言佳句:你知道有哪些名言佳句是写秋天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接着,教师可以用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眼中,秋天又是怎么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这个导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对秋天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学全很快就融入到对秋的感受中去了。又如教学鲁迅的《雪》,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他有哪些代表作?学生对鲁迅及其散文、小说和杂文都很熟悉,因此不难回答。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引导: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鲁迅先生,那就是他的散文诗——《雪》。这样不仅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了一个复习而且又有新的内容吸引学生。很多写景类及名家名作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观舞记》(冰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海燕》(高尔基)等。七、图片导入法。“百闻不如一见”,图片以其直观而形象的特点赢得学生的喜爱。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仅能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而且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可以先出示三峡的地理位置图示,教师叙述:“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接着出示三峡的风景照:“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郦道元的《三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津津有味。写景类、托物言志类或实物类说明文可以采用种方式。如《爱莲说》(周敦颐)、《桥之美》(吴冠中)、《苏州园林》(叶圣陶)、《中国石拱桥》(茅以升)、《安塞腰鼓》(刘成章)等。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导入新课的办法很多,同一篇课文也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式,取得的效果也有所差别。教师在选择导入方式的时候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精心设计,灵活掌握。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切不可喧宾夺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相信有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初中的语文课堂导入一定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导入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9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