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卫星城市规划理论卫星城规划理论目录一、卫星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卫星城理论的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1概念卫星城市(satellitecity):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的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母城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关键词:人口就业住宅公共设施相对独立性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2产生过程“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台依拉《卫星城镇》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工业从大城市周边转移,因此也劝说应该通过卫星城来疏散大城市人口。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2产生过程■恩温提出卫星城设想方案实际创始人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题也未能解决。巴黎-卢昂-勒哈佛地区区域规划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优点——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膨胀所带来的矛盾。缺点——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还消耗了人的体力和时间。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193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Saarinen)受人委托,在大赫尔辛基(GreaterHelsinki)方案中,引借了自己于1918年提出的“有机疏散(OrganicDecentralization)3)”理论,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有机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一方面建设有一定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共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园等绿地形式相隔。在半独立卫星城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优点——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缺点——规模小,设施不完善,所以疏散并不彻底。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施,可以独立存在。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体现了卫星城规划思想与区域环境联系的特征,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60%。这些卫星城中居住区与工业区按照一定比例建设,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在工作和生活上基本可以满足卫星城居民的需要,独立性较强。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作和生活。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第四代卫星城: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新城——为了减少早期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强调其独立性,在后期的卫星城建设中进行了改进和规划。包括上述第三阶段的独立卫星城模式,这类按规划设计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Town)”。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随即英国政府在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规范了有关新城开发的政策。就规划概念而言,新城较卫星城更强调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基本发展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镇,可以为其本身及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与中心城市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及外来人口有疏解和截流的作用。米尔顿·凯恩斯新城:提升居住环境和配套,交通便捷,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米尔顿·凯恩斯新城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四代卫星城的区别与联系■联系①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②方式一样:对霍华德理论的应用与完善。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1.3发展阶段四代卫星城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2)半独立卫星城——疏散了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做法。(3)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要。(4)第四代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产业,抵销母城对周围的吸引力。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3.1对国外的影响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3.1对国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3.2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2.1卫星城分类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位置: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发生过程:自然发生——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人为规划发生与母城的关系: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卫星城理论一.产生与发展1.1.概念1.2.产生过程1.3.发展阶段1.4.理论影响二.相关分析2.1.分类2.2.形成条件2.3.规模2.4.功能三.思考与评价3.1.田园城市与卫星城3.2.评价与思考·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2.2卫星城形成条件
本文标题:卫星城理论.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0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