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二、社会化研究的不同角度•1.文化的角度(人类文化学)•2.人格(个性)发展的角度(心理学)•3.社会结构的角度•文化人类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化,注重一定文化模式对民族共有行为的影响。人(共有行为)社会文化•心理学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化,看重人的个性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人(个性心理)社会社会学主要从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社会化,重视个体的社会规范和人的社会角色的形成。人社会(个性与共有行为)(社会发展)三、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azation)•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socialiazation)•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azation)•4.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azation)•5.再社会化(resocialiazation)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条件1.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情意、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2.思维能力思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3.学习能力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就是社会以自己的文化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则是自己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个体社会化1.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有意的无意的教养模仿感化熏陶有意的无意的子女•2.学校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阶段(6、7岁-11、12岁)二是中期阶段(11、12岁-14、15岁)三是后期阶段(14、15岁-20左右)•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国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关于教师的期望效果的实验•3、同辈群体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同辈群体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互动;(2)它的成员的兴趣、爱好、目标基本相同或相近,它完全根据自己成员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多数成员不感兴趣,可以随意地改变。而在家庭和学校中,个体常常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成人安排的活动;(3)它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其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4)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精神需求,其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看法,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工作单位(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3)在工作单位中,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的、反社会的内容,又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二)生命历程理论人格(personality)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情感(感觉与感情)(一)人格发展理论(一)人格发展理论自我(self)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提出的。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作为社会的产物,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最后,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是与库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是《心灵、自我与社会》。2.米德的“角色借用”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主我”又称“自然我”,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又称“社会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主我I客我me“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手势交流(conversationofgestures)嬉戏阶段(playstage)角色借用(roletaking)*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群体游戏阶段(gamestage)*一般他人(generalizedothers)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赫赫有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大师。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4点: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自然,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超我”评价是非善恶,以“至善原则”为宗旨。其主要功能有3点: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自主与怀疑和羞怯儿童早期首创性和内疚性学龄前勤奋与自卑学龄期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亲近与孤独青年期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完美与绝望老年期目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道德社会化理论,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1927~)进一步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知道些什么?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获得新知识?在每个具体的年龄,哪些知识是他们所必需的?感觉运动阶段:l岁半到2岁时前操做阶段:2岁左右持续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在7—11岁之间形式操作阶段:大约12—15岁(二)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及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二)生命历程理论“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生命的相关性”原理。“生活的时间性”原理。“个人能动性”原理。案例: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人的基本社会化美国作家塞林格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中学生霍尔顿,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但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四次被学校开除。在浪迹社会中,他酗酒、逛夜总会、召妓女,同时内心又十分苦闷,渴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下精神彻底崩溃,最终进了精神病院。[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本我”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配,社会化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角色混淆。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有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反社会型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等,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最受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重视。使人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代差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代差两方中的任意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是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都要限制,反之则要支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坐不动,十分无用。——啃老族一个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啃老族现象什么是啃老族?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5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