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5、视周期6、视频率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13、侧面波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9、闭合差10、空间校正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12、三个深度: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5、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与波前空间位置的关系,采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及解释理论,速度对波的传播路径和时间的影响等。6、物理地震学: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地震波运动状态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研究地震波能量、振幅、频率和波形等变化。7、垂直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最薄地层的厚度。8、水平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地质体宽度。9、均匀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10、层状介质:速度随深度成层分布,在每一层中速度是不变的。11、连续介质:速度随岩层埋藏深度增加而连续缓慢增加。二、填空题1、惠更斯原理:球形波面上的每一点(面源)都是一个次级球面波的子波源,子波的波速与频率等于初级波的波速和频率,此后每一时刻的子波波面的包络就是该时刻总的波动的波面。费玛原理: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时和沿其他路径传播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斯奈尔定律:当波穿过两个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时,波的传播方向改变,并满足如下条件:入射角i(射线和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一种介质的速度等于折射角θ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二种介质的速度2、观测系统:指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3、、共炮点、4、共接收点、5、共中心点、排列:野外地震勘探工作中,每次观测时各道检波器分布的长度和形式称排列组合等3、地震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极性与什么有关?反射波的极性r取值有正有负,当znzn-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当znzn-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反,相差180o,其极性相反;4、等值线疏密程度与地层倾角的关系?5、地震波吸收与衰减,对比标志、常见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6、静校正的分类7、三个角度、三个深度8、识别反射波的对比标志9、虚震源10、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在时间剖面上不易识别。由于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是一个不光滑、不稳定的反射面,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不稳定。(2)常出现绕射波。三、简答题1、组合能压制何种波?面波、干扰波水平叠加能压制何种波?规则干扰波2、影响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及岩石成分、孔隙度、孔隙内流体性质及饱和度、压力、埋深、地质年龄及岩层各向异性等3、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4、用计算机作构造解释的基本步骤1、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标明测线号,起止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位2、检查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可靠性(1)追踪层位是否可靠,交点是否闭合;(2)断层解释是否准确,断点、断面的确定是否有依据,标注是否清楚;(3)超复点、尖灭点、剥蚀点的确定是否可靠;3、上数据将同一反射层的t0值及断层、尖灭、超复、剥蚀等符合及相关数据标注在构造图的底图上。4、断裂系统图绘制当断点平面组合时,发现某个断点可能有误,应重新检查地震剖面解释是否合理。5、等值线的勾绘当断裂系统图完成后,可进行等值线的勾绘。一般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先勾绘大体轮廓,再考虑构造细节。5、多次覆盖及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四、计算题1、求排列移动道数2、求平均速度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公式在连续介质中,速度是随深度z连续变化的函数v(z),因此,也是随单程垂直旅行时t连续变化的函数v(t),此时平均速度可写为若知v(z)的具体函数形式,便可得到va的具体公式,如在线性介质情况下,v(z)=v0(1+kz),则平均速度为均方根速度五、论述题1、药量、井深、岩性对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影响;答:(1)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2)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3)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2、提高分辨率采用小道距小排列高覆盖次数的理由;答:(1)由空间采样定理知,一个波长内至少有两个样点,而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分辨率与频率和带宽有关,带宽越宽,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因此需要小道距;(2)排列越长,最大炮检距越大,提高高频成分信噪比的能力越低;当界面倾斜,炮间距越大,反射点越分散,降低横向分辨率,因此,要求小炮检距,即小排列。(3)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答:(1)当界面倾斜时,共中心点叠加不是共反射点叠加,会降低横向分辨率;(2)水平叠加剖面上还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3)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反射点放在地面共中点下方的铅垂线上,当界面倾斜时,反射点位置沿界面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4、地震反射界面的意义答:地震反射界面是物理界面(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其地质意义是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虽然由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会使波阻抗差在空间上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只影响反射强度和连续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延续性。反之,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指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界面。测井分层垂直分辨率高,地震分层受分辨率限制,与测井分层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关系,测井分层有可能会形成“穿时现象”。要使二者有对应关系,需要对地震资料作特殊处理。niiniiiniiiniiattVVhhV1111/)1ln(0kzkzvvatadttvtv0)(1)1(10ktvaektv2221111nniiiiiiRRnniiiitvtvvvtt5、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着哪些差异答:(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3)反射波振幅、波形及同相轴是包含了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它不是与地层的简单对应关系,而与界面两侧的介质参数有关。因此,必需经过特殊处理(波阻抗反演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与“地层”有关的信息。(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大小不同、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地震子波干涉叠加的复合波。因此,其层数少于地质剖面。(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三维偏移剖面上不可见到。6、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答:(1)速度与岩性有关;(2)速度与岩石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速度越大;(3)速度与地质年代、构造作用有关,年老的岩石较年青的岩石速度高,速度随构造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大(褶皱强烈处速度高,隆起顶部速度低);(4)速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密度变大);(5)速度随埋深增加而增大;(6)速度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7)速度随孔隙流体(油气水)增多而降低;(8)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9)纵横波速与频率无关。7、虚反射形成过程及特征答:(1)虚反射是一种短程多次波,其传播路程先由震源向上传播到地面或低速度带底面,然后向下传播,再向上反射至接收点;(2)它与一次波极性相反;(3)多走了震源至地面或低速度带底面大约双倍的路程。8、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开发解释所包含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地震资料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开发地震解释。构造解释—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时间、速度信息,查明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岩性解释—根据反射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带;利用地震技术提取各种地震属性,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地层的岩性、厚度、孔隙度、流体性质等。开发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9、低速带对反射波及构造形态的影响答:地表附近的岩石,由于长期遭受风
本文标题: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26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