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黄鹤楼》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全诗蕴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广阔的时空之中,写景有灵动之感,情蕴悠长;《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八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野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把握五言律诗这一体裁;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3、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背景介绍:《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三、了解律诗(1)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划出关键信息)【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4)律诗结构框架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四、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徙倚: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五、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明确】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3、诗句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明确】“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明确】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明确】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4、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明确】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教学总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布置作业】将此诗中写景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小散文。(在写作业之前,同学们先讨论交流一下改写的想法,互相启发一下思路,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些。)【板书设计】《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二课时《黄鹤楼》【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分析重点句子,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用诗来释怀。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一)听读——划分节奏1、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二)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小结:《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三)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明确】“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四)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1、个人示范背2、唱诵。3、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拓展迁移】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教学总结】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板书设计】《黄鹤楼》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32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