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区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1重庆市长寿区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为了全面摸清我区城镇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城镇就业和失业状况,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决策依据,我们于4月1日—9月30日开展了全区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全区18个镇街的城镇居民。调查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由调查员对具有本区城镇户籍的所有劳动年龄内人员(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进行调查。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城镇家庭和人口情况截止到2007年9月底,全区城镇家庭为75960户,187551人。其中“零就业家庭”173户,499人;城镇移民家庭2134户,6542人;城镇低保户11277户,28601人;“征地农转非”家庭9017户,45671人。(二)城镇劳动力情况城镇劳动力总量为117662人,其中男性70465人,女性47197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60:40。城镇劳动力中,经济活动人口(指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为108817人,其中103035人实现就业,5782人处于失业状态。2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1%,比2006年下降0.67个百分点。(三)城镇劳动力年龄结构在117662名城镇劳动力中,16至30周岁有的34122人,占29%;31至40周岁的有34946人,占29.7%;41至50周岁的有27234人,占23.1%;50周岁以上的有21360人,占18.2%。(四)城镇劳动力文化素质在117662名城镇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469人,占10.6%;中专、高中文化程度36048人,占30.6%;初中文化程度59835人,占50.8%;小学文化程度8659人,占7.3%;文盲人数651人,占0.5%。(五)城镇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在117662名城镇劳动力中,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4841人,占4.1%;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3851人,占3.3%;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670人,占0.5%;有技师证书的48人,占0.04%。二、就业状况分析(一)就业形式在已实现就业的103035名城镇劳动力中,正规就业的有51394人,非正规就业51641人。表明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和就业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灵活就业、季节性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成为就业3的主导方式。(二)就业地区分布在103035名城镇就业人员中,区内就业79110人,占76.8%;区外市内就业15706人,占15.2%;市外就业8219人,占8%。表明随着我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也表明我区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劳动者对就近就地就业的认同感增强。(三)就业人员产业分布在103035名城镇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14人,占0.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51107人,占49.6%;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51814人,占50.3%。表明我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两大园区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已经凸现。同时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四)就业经济类型在103035名城镇就业人数中,国有单位25481人,占24.7%;集体单位13962人,占13.5%;私营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49392人,占47.9%;灵活就业14200人,占13.8%。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已成为就业主渠道。(五)就业人员文化层次在103035名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46764人,占4.5%;大专学历的有7793人,占7.6%;高中学历的有35051人,占34%;初中学历的有51639人,占50.1%;初中以下学历的有3876人,占3.8%。表明城镇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学历的人数占一半以上。从上述数据看,全区就业局势总体比较平稳。其主要原因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和工作网络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形成了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失业率有一定下降的良好局面。三、失业人员状况分析(一)失业人员性别状况在5782名失业人员中,男性2981人,女性2801人,分别占失业人数的51.5%和48.5%,失业人群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二)失业人员年龄构成在失业人员中,16至30周岁有850人,占14.7%;31至40周岁有997人,占17.2%;41至50周岁有2935人,占50.7%;50周岁以上的有1000人,占17.3%。表明中老年人群是失业人员的主体。(三)失业人员文化层次在调查的失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有682人,占11.8%;初中文化程度有2930人,占50.7%;高中文化程度有51735人,占3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435人,占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失业人员的半数以上。(四)失业登记情况失业人员已到社区和街镇进行失业登记的有4013人,占失业人员的69.4%。表明尚有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对失业登记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也给政府对失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带来困难。(五)失业人员未就业原因在失业人员中,属于因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失业的人员有2671人,占46.2%;因照顾家庭而失业的有395人,占6.9%;因无职业技能而失业的有2281人,占39.5%;因身体原因而失业的有403人,占6.9%;因其他原因失业的32人,占0.5%。表明只有规范用工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有效地减缓失业人员的增速,进而控制失业率的增长。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是就业的稳定性不强。虽然总体失业率不高,但全区非正规就业人员占多数,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处在低水平就业和不稳定就业状态。原因是新增劳动力多,工作难找,大量劳动力只好从事非正规就业,靠做钟点工、季节工等临时性工作为生,就业稳定性差。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登记求职人员中,大专6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由于能力和素质不高,一般劳动力相对过剩,普工、营业员、驾驶员等职业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园区企业的投产和中心商圈的建成,化工、机械制造、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会计财务等岗位需求量供不应求,技能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出现了一方面是求职者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招不到人的“两难”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复杂,实际解决就业的难度较大。在5782名失业人员中,有2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他们是我区“4050”人员的主体,由于年老多病、文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技能,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实现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解决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是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五、工作建议解决好城镇就业再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六个结合”,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优惠政策、拓展就业地域、健全管理平台、政府托底帮扶,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解决城镇就业再就业问题的网络。(一)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经济发展带动就7业容量增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快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区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两大园区建设,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中心商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拉动产业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大批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增加。(二)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提高素质带动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关键,是要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有效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具有较强的就业扩大效应,因此应积极组织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要整合劳动、扶贫、教育、农业、工业等各类培训资源,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提高中级以上技能培训比例。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和需求,一是多形式开展中青年技能培训,使中青8年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就业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展适合女性特点的岗位培训,如服务业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女性就业能力;三是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失业人员素质。同时,对失业人员的家庭子女,根据其个人愿望,提供免费的中长期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从根本上提高其市场竞争就业的能力。要创新培训和管理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素质带动就业机会增加。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开发培训品牌等措施,不断壮大技能培训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我区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三)就业政策与失业保障相结合,以优惠政策带动就业渠道增加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为失业人员就业铺设绿色通道。目前,区委区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镇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应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用好帮扶资金,在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初继续给予养老、低保、失业等保障,结合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解决失业人员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对企业实施再就业优惠政策,按实际招用失业人员数给予企业相应税费减免,鼓励各类企业安置失业人员就业。采取多种方式把就业政策与失业保障结合起来,以优惠政策带9动就业渠道增加。(四)就地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以拓宽地域带动就业广度增加一方面通过开发便民、利民服务、家庭手工业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岗位,在基础建设和各类公益事业发展中优先吸收失业人员就业,积极引导、扶持失业人员在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就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务输出促进就业。一是积极建立市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培育发展一批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和企业,促进地区劳务协作;二是完善鼓励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根据劳务输出人员数量,从再就业扶持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和帮助劳务输出工作的正常开展。积极拓展就业区域,把就地就业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以拓宽就业地域带动就业广度增加。(五)就业服务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以管理平台带动就业深度增加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劳动力市场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机制,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和鼓励城镇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布局合理、10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城区有市场、街道有网点、社区乡村有窗口的总体思路,力争到2009年底每个社区和行政村都有就业信息网络终端,实行城乡联动、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真正使劳动力市场覆盖到全区城乡。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用工需求调查体系,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培训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信息,加强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预测,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要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全方位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六)政策扶持与市场配置相结合,以政府帮扶带动就业空间增加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要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技能、体弱多病的情况,开展就业再就业帮扶工作,通过专门推荐、专线服务、专场招聘和
本文标题:区城镇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41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