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姓名:黄勇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号:2013300130050主要内容响应党的十八大的号召,从党最近提出的“八个坚持”入手,就如何在全国凝聚思想,牢固树立起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主要从国家,党组织以及政府组织三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如何做到真正坚持人民主体地以及这样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王伟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依靠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依然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并将这一思想观点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地强调我们党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牢牢树立人民的主体地位,需要党紧紧依靠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使人民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实践中得到实惠与幸福。然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全党全国人民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牢固树立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思想呢?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首要内涵。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能够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上升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这就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呈现方式明晰化、具体化;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解放乃至人类解放实际是将“无产阶级的原则”“提升为社会的原则”。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次从党员的客观要求来讲:(一)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群众观,就要坚持人民的地位至上,心中装着人民。一是牢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共产党人、作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主人和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二是牢记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使我们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状况之上。三是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权力的来源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从权力运行的目的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从权力的责任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用权受监督。(二)坚持人民的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又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各个方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根本宗旨来坚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应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二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来追求。每个党员、干部的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部门的利益出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三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工作标准来衡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应以有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标准。(三)坚持人民的力量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力量至上,一是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二是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保证决策“从群众中来”;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保证决策体现群众意志和要求;决策后及时“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完善决策。三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党历来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保持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自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自己,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最后是从政府层面来讲:(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们的建设事业才会取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除了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民自由、平等、参与等政治需求。其核心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也就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意味着人民群众不仅是国家的建设者,而且更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政府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建设成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增进公民的公共利益。应尽可能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因素,使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而且体现在平等享有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应该时刻牢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反映人民意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从党和国家各个层面有机的结合,努力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合理有效的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信明天的中国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黄勇2013300130050
本文标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47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