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留园造园手法及其历史
留園宁波工程学院王波明清苏州概况•明清时期,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有:•其一、明清时期苏州文化全方位发展。明初的“吴中四杰”,中叶四才子•其二、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地位提高并成为江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明代时,苏州是江南巡抚的常驻之地。清代时,苏州是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所在地。苏州在清代中叶排名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京城之后。•其三、明清时期,苏州经济发展并成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从而为苏州园林的兴盛准备了物质条件。留園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佔地約30畝,以水池為中心,林木交映。。•明朝时期(1368~1644)有一个徐姓家族,在对苏州园林起步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世代居住于琴川(常熟)之直塘。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后,此地划入太仓。永乐年间(1403~1424年),徐渊,迁往苏州阊门外安家。留园历史:商人与苏州徐渊之子,徐朴:“君少颖敏,既长益奋学书,善于小楷,而尤谙律令。……叹曰,非吾所事也,乃挟其赀(同资),贸易江湖二十余年致丰饶。晚岁倦游,始创别业。”所言“别业“即“别墅“,指在自家住宅外,另建园林游息场所。正是这处“别业”,为数十年后徐氏孙辈营造“东园”奠定了最早基础。亦商亦儒亦官的下塘徐氏拥有许多名园。徐朴有二子:长子名焴,次子名燿。徐焴有三子:长子徐圭(性泉),次子徐封(墨川),三子徐佳(少泉)。徐履祥,嘉靖辛丑(1541年)进士,“万历年间居阊门下塘,宅大而广,富甲三吴。”(《直塘里志》)徐履祥有三个异母弟,已知二人为履中、履和,他们都构园林,有花木水石池馆亭台之胜。徐履祥有六子,其第三子正是日后享有盛名的徐泰时。徐氏家族与苏州园林苏州人有句流传至今的话:金阊银胥,冷水盘门。就说这阊门之富徐默川和紫芝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徵明设计紫芝园。据王稚登《紫芝园记》:园初建时,文徵明为布画,仇英为藻绘。•此园一泉一石,一榱一题,无不秀绝精丽,雕墙绣户,文石青铺,金丝缕翠,穷极工巧,较诸江左名园,未知谁胜。•因造园耗资甚拒,徐默川家境渐落,至晚年已穷困潦倒,无力管理紫芝园。此园以假山见胜,当时人称假山徐,也是得名于此,园在石磐巷,巷也由此得名。徐默川性格豪爽疏狂,胸怀坦荡,虽承袭先人家产,也很富裕,但不屑于营筹谋划,买了许多名画书法,古鼎尊彝,与文人雅客,名流高士时相过从,以文会友,以酒飨客,盛极一时。徐佳和拙政园•徐佳读书不佳,连秀才也没考取,更不用说举人进士。“少习博士家言,已辄弃去,曰:吾不能株守觚翰为老儒生”。只是靠有钱捐了个国学生,“髫而入赀为国学生”。他的次子、幼子同是国学生,可能也是捐来的。•园归徐佳后,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一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拙政园第二代主人徐佳王氏卒后,其子不肖,与徐佳(字子美,号少泉)赌博,一夕将园输给徐氏。徐泰时和东园(留园)•徐泰时(1540~1598年)“文独称善”(范允临《徐公行状》),深为其父徐履祥赞许。万历八年(1581年),他参加殿试中了进士,即更名“泰时”,时年四十一岁,授工部营缮主事,主持修复慈宁宫,因功擢为营缮郎中。后建造寿陵,相土以定高下,精心核算,省钱数十万缗(一串一千文,为一缗)。充分展示了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被赐麟服,以彰宠异,又进秩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性耿介,敢直言,平生慷慨任事,遭人忌恨,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旨令回籍听勘”,从此挂冠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一带)家中,“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当然他并非平地造园,而是在其曾祖父“始创别业”的基础上,“杂莳花竹,以板舆徜徉其中。呼朋啸饮,其声遏云。……留连池馆,竟日忘归。”过的是舒啸闲居的日子。这表明徐泰时着手治建“东园”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徐泰时以一位建筑家的眼光与能力,修治创建亭台楼馆,远远超越了他的祖辈,为四百年后“东园(留园)”成为千古名园夯下了坚实的基石。•东园约四十多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景以池水、山石、林木为主,构建了一楼、二堂、二亭、一庵,花木十馀种,多达数百株。呈现一派自然风光和山林气势,胜似巨幅写意山水图。东园•徐泰时的两位朋友,一是长洲县令江盈科,另一是吴县县令袁宏道(均为万历进士),成为“东园“的座上客。•江盈科写了《后乐堂记》(园中之主体建筑为“后乐堂”,取意于北宋范仲淹名句),对园景记述甚详。兹摘录几句:“堂之前为楼三楹,登高骋望,灵岩、天平诸山、若远若近,若起若伏,献奇耸秀,苍翠可掬。楼之下北向,左右隅各植牡丹芍药数十本,五色相间,花开如绣。……径转仄而东,地高出堂前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垒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步自亭下,由径右转,有池盈二亩,清涟湛人,可鉴须发。”•袁宏道之《园亭纪略》,除盛赞园内景色“皆可醉客”外,着重提到石屏与石峰。“垄上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馀,妍巧甲于江南。”洵为镇园之宝。今日“留园”中部和西部的假山,尚有当年馀韵。徐泰时十七岁那年与湖州董氏联姻,此石即作陪嫁物。徐“载以归吴之下塘,所坏桥梁不知凡几。”(徐氏后裔徐树丕《识小录》)“瑞云峰”的来历非同寻常,此石本系宋代“花石纲”遗物。当初佞臣朱勔自西山开凿,沉入湖中。后由横泾人陈司成捞得。六十年后为浙江湖州董份(曾任礼部尚书等)买去。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皇上第五次幸苏,巨石被移到“织造署行宫”内(今苏州第十中学)•徐姓子孙拥有“东园”约一百年,园亦易主,“东园”散作民居,但园中的冠云峰,岿然独存。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生活恬淡,自言“为卑官所绊”。万历二十三年谒选为吴县知县,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等人。•“性灵”: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专门写了《瓶史》一书,讨论插花艺术。此书在中国流传不广,在日本评价很高,亦是“袁派”插花的由来,日本《瓶史国字解》序言说:“前者黎云斋者,据石公《瓶史》建插花法,自称宏道流,大行于世。”。。范允临、徐淑与天平山庄•范允临(1558~1641)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范允临工书,善山水画。•徐泰时在京作官与范允临(范仲淹16世孙)之父同事,范允临十四岁丧父,即由徐泰时抚育,成年后,入赘为婿。夫人徐淑,被称为“吴中才女”伉俪情笃,倡和成集《络纬吟》12卷。•万历四十三年,因天平范公祠两遭战火,“遂成荒丘,数百载丛林,掊为瓦砾,这是范允临自己说的,所以他就觉得有责任去追念先祖,在天平山南麓傍山就水而建“天平山庄”。范公祠及天平山庄徐溶与西园•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徐泰时辞世,临终前,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徐溶(出生仅七个月),托付给范允临、徐媛。徐溶“以耿介绝俗自负,生平羞言纨绮,”官至工部。“东园”之西有元代“归元寺”废址,徐溶在此基础上建园称“西园”,院内多美石,有“太湖甲族”、“不染尘”和“移云”三亭,建成不久,即舍为寺,名“复古归元寺”。•后为“西园戒幢律院”,谓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寺庙园林,寒碧山庄•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归东山人刘恕,爱石成癖,聚奇石十二峰于园内,因园内竹色清寒,且多植白皮松,改名为“寒碧山庄”。嘉庆七年(1802)请王学浩作《寒碧庄十二峰图》(今藏上海博物馆)。至今在曲廊中保存有王学浩书写的《石林小院说》的碑刻。王学浩寒碧庄十二峰图(局部)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王学浩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是年三十三岁。后屡试不第,遂“绝意进取,以笔墨自娱”。•仿吴仲圭山水图王学浩结束燕、秦、楚、粤及兖州等地漫游,约在嘉庆初。后的二十余年内,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苏州和杭州等地,其中客居时间最长的是“馆吴门刘氏寒碧山庄十余年”。[6]寒碧山庄奇石林立、花木交荫,擅胜吴下,以及收藏的大量名画法书可供朝夕观摩的缘故,王学浩才肯久留于此。刘恕对王学浩十分敬重,命子刘运铃和孙刘懋功相继拜王学浩为师,后皆有画名于吴中。王学浩客居寒碧山庄的十年,是他学习古人最精勤,画风渐趋成熟的十年。•1873年,园林部分被常州人盛康购得,加以扩建,成中部景观。•因前园主人姓刘,俗称刘园,盛康则仿袁枚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后又增辟东、西两面两园。留园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从内务府郎中隋赫德购得此园,寓居于此,改名为随园,自号随园老人。地点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南京市广‘州路西侧)盛宣怀,清末的一个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就是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留园经历历年的兴废扩建,总体上分四大景区。东部院落景留园中的中部山水景区、庭园景区,西部山野景区北部田园景区因为景区分为不同时期建造,因此在空间结构上具有自身独立性,边界以院墙分隔。山体水体贯穿全园造园手法中心大水池(图一中用A表示)二是园林东区“林泉奢硕之馆”北面的流云池(图一中用B表示)三是园林西区南面的“之”字形小溪(图一中用c表示)奥旷空间序列1:从入口一一曲溪楼一一五峰仙馆一一林泉奢硕之馆一一冠云楼一一冠云台一一留园西部景区一一明瑟楼。(如图3.8)留园平面图门堂分离•《园冶·相地》中说“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室”,设门是为了接待来宾,指园林的门。城市园林是住宅的组成部分,为了邀请客人游园不穿过住宅,须开可直接通向街巷的园门,避免对园主家庭生活的干扰。此园原位于住宅之后,由住宅入园之门,设在五峰仙馆东侧的“鹤所”附近。但当时私家园林常在春时开放,以邀时誉,故另辟园门。中园留园古木交柯留园古木交柯漏窗留园绿荫轩前水池留园中部水景留园明瑟楼留园恰航内景及可亭留园涵碧山房自留园涵碧山房北望园景闻香木樨轩从闻香木樨轩看中部园景留园可亭从可亭观明瑟楼留园小蓬莱曲溪楼清风池馆远翠阁留园小蓬莱从小蓬莱看明瑟楼留园小蓬莱曲溪楼清风池馆远翠阁西楼从小蓬莱看清风池馆及曲溪楼留园曲溪楼从小蓬莱看清风池馆及曲溪楼留园清风池馆所见景观留园远翠阁五峰仙馆留园五峰仙馆外观留园五峰仙馆南院湖石假山留园五峰仙馆内部留园五峰仙馆北部留园五峰仙馆北侧庭院林泉耆硕留园揖峰轩庭院留园石林小屋东部景区景点空间分析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留园林泉耆硕室内及室外冠云峰留园林泉耆硕之馆北面室内“仙苑停云”庭园留园冠云峰留园冠云峰与冠云楼留园冠云台西部空廊
本文标题:留园造园手法及其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5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