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曲阜师范大学旅游系《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简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它所创造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持续领先了近2000年,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至75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指人类社会形成到距今1万年前的人类发展时期,有300万年左右的历史。目前全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约300处,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逐渐递进的文化进化特征。1、直立人阶段即猿人阶段,是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段,大约从人类起源到10万年前,代表性遗址有云南元谋猿人(25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115万年)、北京猿人(40万-50万年)。云南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山西阳高许家窑文化的石器(旧石器晚期)出土的人类化石表明,该阶段的人类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生理特征,上下肢分化,直立行走,脑容量达到700-llOOml,能发出分节语言。但头骨低平,眉隆颧高,吻部前突,牙齿粗大,保留较多的原始性。直立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利用天然火种取暖和加工食物。其社会结构通过血缘婚制度,形成血缘家族。陕西大荔人2、早期智人阶段遗址又称古人阶段,距今10万-4万年前,遗址分布遍及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南地区,代表性遗址有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等。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广东省韶关曲江马坝人早期智人较猿人体征进步,头盖骨变薄,脑容量增大,吻部不太突出,基本具备了现代黄种人的生理体征。早期智人的工具虽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种类增加,用途分化,效率提高。他们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打击、钻孔、摩擦的生火技术,进人人工取火阶段。早期智人仍然实行血缘婚,但血缘家族成员增加,从中分裂出新的社会结构比较稳定的血缘集团。3、晚期智人阶段遗址又称新人阶段,距今4万-1万年前,代表性遗址有北京山顶洞人、内蒙河套人、广西柳江人、云南丽江人等,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晚期智人的体态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表现出脸平扁、颧骨凸出、鼻梁阔大、铲形门齿的黄种人特征。生产工具的制造表现为石器趋于细小化,复合工具出现,以弓箭为代表的远射工具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除采集、狩猎外,掌握了捕鱼技术。晚期智人表现出基本的审美观念,磨制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社会结构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稳定的社会集团。婚姻制度由血缘内婚发展为族外婚,血缘家族成为完全的非性集团,通婚的家族集团转化为氏族,起源于一个女性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特定的氏族名号、共同的信仰、牢固的经济联系,形成母系氏族公社。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洞口北京周口店新人居住的新洞河套人柳江人(二)新石器时代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多达7000多处,遍布黄河长江流域,原始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新石器早期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如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仰韶文化彩陶盆尖底瓶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该瓶高41厘米,上口径5.8厘米,其特点是:小口、短颈、粗腹、尖底,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空陶瓶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仰韶文化鹳衔鱼纹彩陶缸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盆高16.7厘米,口径39.7厘米,由细泥制成。盆内绘有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和鱼纹,人面为圆形,头顶为三角形发髻。人面鱼纹采用大胆、夸张的构图手法,图案简洁明快,十分漂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绘有这类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仰韶文化鱼蛙纹彩陶盆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色鱼纹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盆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画面上的鱼,圆眼张口,露齿扬鳍,神态十分逼真、活泼,生动地反映了半坡氏族与渔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彩陶的烧制技术。根据半坡村落遗址内的房基、残存的土墙和深入到地下的柱洞,推测、复原的房屋形象。半坡人的房屋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座房屋有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一般都是半地穴式的,并以坑壁作墙基,房屋比较耐用,并能抵御一定的风雨。这些遗迹的发现反映了半坡人定居生活的情景。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马家窑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人杆栏式房屋河姆渡文化的骨耜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裴里岗文化锯齿石镰(新石器)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20世纪50年代后,在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的裴李岗村一带。裴里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双耳壶(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表现出以下文化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但传统的采集、狩猎、渔猎仍是生活的重要来源;③聚族而居形成原始村落,人工建筑出现,形成居住区、制陶窑场、中心活动广场、公共墓地等;④制陶、编制、玉器、骨器等手工业生产发展,彩陶文化成为其典型的标志;⑤同性合葬墓的发掘表明,该阶段仍然实行族外婚,但大量的小型房屋说明婚姻制度已进入较稳定的对偶婚阶段;⑥大型房屋和中心广场的存在,说明氏族部落决策通过公共集会进行,氏族成员过着民主生活,如内部事务的决定、首领的推荐等;⑦储藏窖穴分布于房屋周围或集中于一起,说明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产品分配制度,尚未形成贫富分化。三、父系氏族公社大约在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结构演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形纹彩陶盆大汶口35号墓,是一座三人合葬墓。墓中男子是墓主,旁边是女子和幼童。三人同时埋葬,但是随葬物品主要放在了男子的身边。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并且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大汶口文化彩陶器座大汶口文化镂孔象牙梳大汶口文化陶鬲大汶口文化石匕首大汶口文化兽形提梁陶壶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又称黑陶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盆龙山文化三布袋足鬶(音guī)龙山文化彩绘陶壶白玉人头1976年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大石磬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现场(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红山文化彩陶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玉猪龙”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良渚文化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三叉形神人面纹玉饰尖角形禾苗眼睛纹玉饰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特征有: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男女地位发生变化,男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②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发展为一夫一妻的从男居婚姻,子女血缘、财产继承等以父系计算;③生产工具在使用石器同时,开始铜器的制造,逐渐发展到金石并用阶段;④石斧、石锄、石镰等农具的出土,大型窖穴和陶瓮的发现,表明农业已进入高效锄耕农业阶段;⑤手工业发展,制陶出现了转轮法工艺,陶器更加规则均匀美观,龙山黑陶成为标志。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也达到了较高水平;⑥出现异性合葬墓,女子屈肢葬反映了男权的确立⑦陪葬品的悬殊,活人殉葬的出现,表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的丧钟已经敲响。(三)关于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但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1、三皇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2、五帝(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6)黄帝(轩辕)、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纪)(《周礼·天官》)【太皞】一作太皓,又作太昊,风姓。传说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居于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母亲为华
本文标题: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55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