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个人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首先,作为老师,最让学生欣赏、佩服、敬重的,主要还是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在言谈、举止上,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年轻老师尤其应该注意,在自己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过程中,尤其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另外,要吸引学生,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老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会从内心敬佩的老师。譬如现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涉及到世界文化历史、植物学、生物学、医疗保健、教育改革、还有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如果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后盾,上课必然会捉襟见肘、举步唯艰。当然,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漂亮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谈吐、激情四溢讲课、多才多艺的展示,都会成为学生“亲其师”的理由。其次,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不是随便几次“谈心”和了“聊天”就能实现的。很多老师的确经常会找学生谈话,但是,这种谈话是等级分明的,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说教。但是,老师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学生却充耳不闻,这种谈话毫无成效。怀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杨广斌曾这样说过:“我有空就会去研究学生,从他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朋友圈,到他的家庭背景。……跟学生谈话时,我也很少直奔主题,说你英语成绩如何如何。相反,我可能会问一下他最近有没有什么烦恼、薄弱科目有没有进步等等。这种关心,往往比你直截了当的‘说教’更有感化力。”可见,老师想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先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喜好。然后通过真心实意的沟通和交流,老师和学生才可能成为可以“谈心”的朋友。我今年接手两个理化班,班级里男生占了大部分。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大多数男生都很有运动细胞,尤其喜欢打篮球。我本人也对篮球比较感兴趣,因此平时上课过程中,我总是见缝插针,适时地提到NBA,提到一些球队、一些球星,这种时候,学生总会表现出高昂的兴致。其中有个男生,课后总会主动找我,问我最新的赛况,交流一些关于比赛的想法。我于是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试着用英文写下来,他尝试了几次,写了自己喜欢的球星如MichealJordan、McGrandy、姚明等,而且还写了一些球评。我借机在班级里表扬了他,他自己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对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因此,老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和学生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最后,老师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外的、诸如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因为老师相对阅历广、经验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那种父兄般的关爱。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寄宿在学校,开始离开家人独立生活,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但是,他们既不能及时和父母商量,同学、朋友那里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很容易走弯路。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使他们生活无忧、心理健康,从而更专心于学业。总之,我认为“亲其师”和“信其道”应该是相辅相成,并且能相互促进的,因此,可以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心灵纯洁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时时刻刻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德行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师德还指在从事教学这一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教师为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交替、重叠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他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塑造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可见,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拜读了桐乡三中朱永春老师发表于《嘉兴教育》上的《亲其师,信其道VS信其道,亲其师》。乍一看,深为朱老师的独特见解、精辟论述与犀利的语言所折服。但静下来细思,流传至今的“亲其师,信其道”难道真成了朱老师所说的“中国教育的最大错误!”我看也未必,至少它也有着自己存在的理由。“亲其师,信其道”,出自《学记》,原文为“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从原文的理解上,完全是并列的句式,为亲其师和信其道两层意思的说明。而这种句式,在中国古语中是比比皆是的。但不知何时起,这句就简称作了“亲其师,信其道”,甚至更有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之说。这几字之改,却一改其本意,明明白白地变成了一个条件关系的句式。这也是朱老师所理解中的“亲其师,信其道。”再退一步说,真如朱老师以及许多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的理解,也是有其道理的。出自《学记》,《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当时的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尊崇的是“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言论,有些更是经纬分明、势不两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确实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师之道。只有与自己尊崇的老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深的教诲和更多的益处。而到了教育发展的现当代。“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还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要“亲其师”,就得要求我们老师多给学生以关心、爱护,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充分和谐、信任的关系。“信其道”,就是对老师的教学、对学习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是手段,“信其道”才是目的。这与外国人眼中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一脉相承的。亲其师,信其道,还是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决不可能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错误。
本文标题:亲其师,信其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67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