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儿童常见传染病(全文可读)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1、病因:冠状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3)易感者3、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2)症状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4、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6)中药辅助治疗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8)重症病例进入ICUAP治疗简易流程图临床诊断AP病例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有低氧血症者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收住ICU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5、出院参考标准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6、预防1)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4)加强晨检工作5)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二)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3)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3.临床表现(l)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2)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4.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5.预防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待痊愈后须持所在地段保健科证明方可返园。对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检疫期间对患儿所在班应加强晨、午、晚检,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接收或转出儿童。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的被动免疫。腮腺炎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勤通风换气,勤晒被褥。对易感者可用板蓝根冲剂连服3~5天。可给儿童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6.治疗(l)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2)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敷以醋调青黛粉,减轻疼痛。(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4)积极治疗合并症。取位:一:將赤小豆50-70粒研末,用溫水或蜂蜜調成糊狀,敷在患處。每日2次。二:相思子不拘多少,用文火炒成黃色,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攤於油紙上,厚3-5毫米,敷於患處,面積要略大於腫處。每天換1次藥。三:取吳茱萸末5克、生大黃末3克,制膽星末3克,用醋將上藥調勻成糊狀,敷湧泉(雙),用紗布包紮固定。24小時後取下,再換新藥,連用3-4天。四:取生大黃60克、白及30克、赤小豆30克,研細末,將米醋煮沸,調諸藥成糊狀,敷患處。每天2次。五:取生側柏葉30克、鮮地龍30克、青黛粉30克、梅片或薄荷少許,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每天2次。(三)手、足、口病1.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2.流行病学(l)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易感者:4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3·临床表现.(1)潜伏期2一6天。多为突然发病,可有口痛,厌食,低热。(2)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皮疹,1一2天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足跟边缘。后可转为疱疹,比水痘疹小,2~3天后吸收,不留痂。躯干少见。(3)口腔可见小疱疹或溃疡,多与皮疹同时或稍晚1一2天出现。无局部淋巴结肿大。(4)一般病程短,症状较轻。(5)重症者可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4.预防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隔离患儿2周,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消毒,病愈后行终未消毒。5.治疗1)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2)防止继发感染。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四)水痘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性期病人。(2)传播途径:可通过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3)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3.临床表现(1)发热,体温在39度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2)发热1~2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变为圆形大小不一的“露珠”状疱疹。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痴;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3)体弱儿或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病情较重,高热,疱疹布满全身,呈大疱状。继发细菌感染时易引起败血症。4.预防(1)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2)病室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3)对正在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免疫。VZIG125-625U/kg。(4)可给易感儿接种水痘疫苗。5.治疗(1)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避免抓破疱疹,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l%龙胆紫。(2)水痘肺炎或免疫功能受损者可用无环鸟苷,80mg/kg.d,分4次,共5天。(3)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4)必要时按医嘱肌肉注射维生素B。(五)风疹1.病因:风疹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及先天性风疹患者。(2)传播途径;可经患者的口、鼻、眼分泌物直接传给易感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3)5岁内儿童多见;病后或隐性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临床表现(1)中度发热1~2天,咳嗽、喷嚏、流涕、头痛、咽痛、结膜充血,全身症状轻。(2)发热1~2天后出现浅红色斑丘疹,有的融合成片,疹退后无色素沉着。除手足掌外,皮疹遍布全身。3~5天内疹退。耳后、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4.预防(l)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观察期加强晨、午、晚检;托幼机构不得接收或转出儿童。(2)可给易感儿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5.治疗(l)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2)对症处理:退热、镇咳、解痒。(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4)试用抗病毒药物。(六)麻疹1.病因:麻疹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2)传播途径:由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3)易感者:婴幼儿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临床表现(l)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病后2~3天可见口腔麻疹粘膜斑(科氏斑),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价值。(2)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及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重症可出现出血性皮疹。随着皮疹的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C。(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4)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者,症状轻,表现不典型。4.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5.预防(l)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时延长至10天。密切接触者检疫28天,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检疫21天。(2)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过氧乙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3)按免疫程序给易感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4)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0.25ml/kg.6.治疗(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3)重者住院治疗。(七)猩红热1.病因:由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2.流行病学(l)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2)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3)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染。3.临床表现(1)中到高度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结肿大。(2)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以手按压,红色暂时消失数秒。面部潮红,四周皮肤反显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腋下,腹股沟、肘部、臀部等处皮疹较密集,色素沉着加深,偶见小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切线即“帕氏征”。出疹后3~4天,舌苔脱落,可见杨梅舌。4.并发症:(l)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等。(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5.预防(1)隔离患儿,诊断明确者症状消失后1周解除隔离;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地段保健科证明方可返园。密切接触者检疫12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治疗3~5天。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每千克体重40毫克,分2次,或肌注青霉素20~40万单位分2次。检疫期间暂停儿童转入托。(2)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冶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症。(3)对患儿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4)对易感儿预防投药: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3天或SMZ口服3天,50毫克/千克·日。6.治疗(l)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用退热剂。(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遵医嘱。2~8万单位每日每千克体重,分2次肌注。重症住院治疗。(八)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分为5型:甲、乙、丙、丁、戊型。甲、乙型常见。丙型临床症状与乙型相似,多无黄疸,常为慢性,可进展为肝硬化。丁型可与乙型同时感染,或在乙型基础上重叠感染,使原病情加重。戊型临床表现与甲型相似。传染源:以急性期病人或亚临床型感染多见。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还包括慢性肝炎病人和携带者。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借助食物、水和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其他三型为非肠道传播,以经血液传播为主。易感者:儿童普遍易感。甲型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复感染或混合感染。甲型肝炎1.临床表现(1)黄疸型: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中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伴腹痛;皮肤、巩膜黄染,大便灰白,尿色如茶;肝肿大并有触、叩痛;(2)无黄疸型:病程短,症状轻,无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2.预防(1)隔离患儿不得少于30天。隔离期满,连续2次肝功能正常,并由所在地街道级以上医院地段保健科开据证明,方可返园。接触儿检疫42天。检疫期间不再办理出入园手续。(2)患儿的排泄物、餐具、用具、衣物被褥要严格消毒。(
本文标题:儿童常见传染病(全文可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77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