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一)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1.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2.病因(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3、K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2.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3.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3)观察排泄情况: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2.保暖体温维持在36~37℃,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3.尽早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应耐心、细致喂养患儿,少量多次,保证患儿营养及热量摄入的需要。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如有脓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5.光照疗法按光照疗法护理。6.遵医嘱用药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调整液体速度,纠正酸中毒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7.必要时候换血治疗。健康教育1、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2、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和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出院指导1、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2、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3、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4、指导家长给予新生儿合理的喂养,防止感染;5、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
本文标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3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