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3.图书和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研究对象是图书和书刊目录。4.关系说:目录学研究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认识图书和揭示图书的活动规律。5.矛盾说: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目录学的学科重点(基点):书目情报就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学科基点的依据: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的基本矛盾。书目情报在文献信息交流中形成独立系统。书目情报概念是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深度。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容)一.目录学应用原理2书目情报生产原理指二次知识生产,通过研究文献和知识系统问题,将一次文献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促进原始知识交流的知识产品。包含关于知识、文献、书目著录、提要法、文摘法、书评法、注释法、索引法、书目语言、书目编排法等内容。书目情报的传递原理指目录、索引、文摘等书目情报产品进行有效的快速的传递研究。包含传递形式研究、传递特点研究、传递方法研究。书目情报的利用原理指怎样合理有效利用书目情报产品,同时将利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传递给书目情报生产部门。包含书目检索理论、书目用户研究、书目评价理论。二.目录学的发展原理主要讲应用原理转化为实物产品。主要包括书目情报具体技术、书目情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狭义书目情报服务、书目工作现代化等。目录学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范畴,目录学不是综合科学。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校雠学: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1、古代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紧密联系2、近代开始划清界限(目录学重视篇卷整理,忽视字句校勘;目录学取版本学对篇卷版本的考定,但弃其嗜古好奇之态)目录学与图书馆学:各自独立,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1、图书馆是书目得到利用的渠道之一2、目录学方法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录学与情报学:相互吸收、相互促进(1、情报学获得独立地位时间较短2、情报学探索人们正确认识情报自身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3、情报学载体不一定是文献)目录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相联系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并随技术发展而深化理论基础是一种认识的方法论,不能替代具体目录学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目录学研究的指导信息理论文化学说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先秦两汉目录学:文献的产生与积累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目录学:古代目录书目工作的发展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建立3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元)、《文献通考·经籍考》(元)《元史》(明)、《国史经籍志》(明)、《明史·艺文志》(清)题录性目录:《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学术性书目:《七志》、《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目》七分法:《七录》、《七林》(隋)四部分类法:《群书四部录》(唐)、《古今书录》、《崇文总目》《国史经籍志》官修目录:《秘书监志》、《文渊阁书目》、《新定内阁藏书目录》私藏目录:《脉望馆书目》、《汲古阁藏书目》、《四明范氏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文学专题目录(全集、总集)【属于专科目录】:《文章流别集》、《文章志》、《文章序录》、《杂撰文章家集叙》、《新撰文章家集叙》、《文章叙》、《新集叙》、《晋文章志》等。属于分类法丁类集部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出三藏记集》、《别录》、《大隋众经录目》道经目录:《三洞经书目录》、《玉纬七部经书目》、《道教义枢》、《三洞四辅部经目录》(后三部是三洞四辅分类体系)专科目录:《录鬼簿》(元)、《别录》:刘向西汉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唐代佚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七略》:刘歆据《别录》删繁就简而成简化主要是在篇目和叙录方面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分类目录,该分类体系是6略38种(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第一部史志目录据《七略》删减而成删其要以备篇籍。•辑略问题辑略在《七略》中是包括总序和各类小序的一个特殊类。《汉志》将小序入了各类。•辑录问题《汉志》删叙录为注释,变得更加简明扼要。•出入增省问题。《汉志》岁保留了《七略》的分类,但是具体图书分类中有出入和增省的做法,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中经新簿》:(1)编制背景西汉的藏书到了东汉献帝之时遭遇劫难魏氏代汉后,魏秘书郎郑默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是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据考证,《中经新簿》共16卷。(2)《中经新簿》的分类《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依次对应后来的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次序略异。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史记,旧事,皇览簿;丁:诗赋,图赞,汲冢书4《隋书经籍志》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1、概况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在图书收录范围上,就不仅仅是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载六朝时代图书流传情况(其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著录的图书下面注“梁有今无”字样),对于考证图书的流传存佚极有参考价值《隋书•经籍志》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目录设立类目的基础:设置了一个系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通过明确、限制类目的定义,给当时和后世设置类目和从事图书分类立了章程。《隋书•经籍志》不仅明确标示出经史子集之名,而且列出系统的子目共55类(其中四部40小类,附录佛、道目录15小类)。2、分类分有关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类下再细分40小类。《七志》王俭南朝1、依《七略》编制,共40卷。表现“命名与分类”和“序录”与“小序”上2、分类: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将道佛书附于后,即实际上有九类3、序录与小序的运用。“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转录体)《七录》阮孝绪分类:内篇: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佛法录、仙道录对分类法的改进:史部独立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不立图谱类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对《隋书·经籍志》产生重要影响《汉录》佛教目录《综理众经目录》东晋道安经论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志录等7部分。奠定了佛教目录的基础,“佛录开山之祖”。《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大隋众经录目》始出现按经律论三藏并结合佛经形式特点进行分类的做法。这种分类与以往的分类在不一样,它以译经内容为主,且辅之以形式。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目录是《大隋众经录目》。《四库全书总目》纪昀分类(4部44类)《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即有收入《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总目》首有《凡例》二十则,为本目编纂之宗旨与原则。次于经史子集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亦各有小序。再次于各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和所据版本,每书之下皆据有提要。《天禄琳琅书目》我国第一部官修版本目录《文献通考·经籍考》一部通录古今图书的史志目录。该目考订綦详,引证丰富。编者马端临为南宋宰相马廷鸾之子,宋亡后隐居不仕。明修《元史》未设艺文或经籍志《国史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由于图书收录标准不一样而受到批评《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基础上修成)清代的补史艺文志正是由于《明史·艺文志》未收宋辽金元著述,导致一些学者展开了补史艺文志工作;也由于《明史·艺文志》专收一代著述,给补志指明了范围。补志工作最初在辽金元三代展开,随后补及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及五代,再后则对已有艺文志作补注。明代私藏目录:来新夏将明私藏目录概括为按四分法类目略有增减的目录和打破四分法顺序的目录两类。5前一类书目恪守传统,而后一类目录的出现则实际上受到了明代官修目录的影响。《文渊阁书目》首列御制、开列39类、按千字文编号的做法,以及《内阁藏书目录》废除小类,分圣制、典制等18部的做法,为许多书目所仿效。尤其是那些仓促编成的书目或只意在备寻检之目,通常都只约略分为若干类。明代书目多为题录性书目,少有提要,或加注释。清代的私藏目录至清,藏书家之多超迈前代。这一时期藏书家并不纯粹为了藏书而藏书。这时的藏书不再是收藏起来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供校勘研究用的资源。大约从明末开始,藏书家不再以数量相夸示,而是以质量相标榜。明末清初,钱曾撰《读书敏求记》4卷,专记其所收藏宋元精椠旧抄,每书之下标明次第完阙,古今异同,并加详细考订,兼及作者、作品之评论。受本目影响,产生了众多的善本书目录和题跋记等撰述读书记等提要型目录盛行一时,如何焯《义门读书记》、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专科目录1、元明时期经史等专目不彰,而戏曲、医药等目多显。至清则经学、小学、史学、文学、地理、丛书等多目并举。明代的专科目录:明初宁献王朱权雅好戏曲,撰有《太和正音谱》2卷徐渭《南词叙录》1卷,所附剧目为关于南戏最早之专目《曲品》2卷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评传和作品目录《远山堂曲品》(今存残本)和《
本文标题:目录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87078 .html